一直被批判为投资存在一定盲目性和投机性的浙江民资,正在依靠市场之手和政府引导合理配置其资源。昨日,“浙商论坛2005年峰会”秘书长刘凡力透露,200亿元浙籍资本,正自发地掀起开发利用资源的热潮,以期和资源短缺大省浙江形成东西优势互补的局面。
该论坛由浙江省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浙江省私营(民营)企业协会等主办,2000余名浙江省内外商界、政界、学界代表出席。本报作为协办媒体全程参与。
刘凡力介绍,根据各地商会的反馈,目前,浙江在西部兴办的7000家企业中,从事与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企业超过一半,投资总额也达到200亿元,占该省投资西部总量的近1/3。其中,生产基地建设、物流以及旅游资源等,成为浙企投资开发西部资源的三大主要目标。
浙企自发的资源配置行为缘于浙江的资源短缺。一位来自重庆的浙籍企业家说,“(浙江)经常停电,用电高峰期企业几乎处于半停产状态;想扩大生产规模,申请了几次地都批不下来,”无奈之下,“只好直接到重庆开发小水电”。
该省经贸委的统计数据为这种说法提供了佐证。数据显示,仅在电力一项,该省2004年夏季高峰用电缺口超过700万千瓦,是全国用电最紧张和拉电损失最严重的省份。此前,有关部门曾预计,2005年该省用电形势依然严峻,预计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约10%,最大电力缺口约800万千瓦,电量缺口70亿~100亿千瓦时。
刘凡力解释,在资源短缺的另一面,以“炒“闻名、实力雄厚的浙江民资,也需要有丰厚回报前景的优质投资项目,而西部省份的资源优势、政策优惠正好迎合了浙江企业的“胃口”,如此一来,“对接”水到渠成。
事实上,与民间自发的投资行为相一致,官方也正在试图引导浙江民资更有效地在全国范围内配置资源。这种行为也促使了更多浙商“资源库”的出现。
峰会期间,浙江特意邀请了国内22个城市的市长,这些市长带来1000多个优质投资项目。据此,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周其仁认为,种种举动都在表明:浙江官方在摆脱“资本空洞化”之忧后,正由被动地接受资本外流转向主动为跨区域流动资本寻找出路。
与此相关的举动有:浙江省产权交易所已经组建了一个大型产权资源超市,该超市旨在广泛搜集全国的产权资源信息,再配备详细的项目资料,以引导民资炒家“有序”进入各地产权交易市场,合理配置资源。截至2003年底,浙江人在省外经营发展的有400万人左右,若加上在境外的100多万浙商,约有500万浙江人在国内和世界五大洲创造财富。此外,浙商在外(包括国外)设立的市场主体有近80万家,注册资本金2350亿元,对外投资总额近6000亿元。
“这部分资金其实具有很明显的区域性,也需要适当地加以引导。而在全国各地建立一定量的、与浙江能够形成优势互补的资源基地,为浙江更好地服务,也应该是引导的应有之意。”刘凡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