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了,活在当下的人们很少涉足这个高雅的书店。
上海季风书园的老板严博非来过杭州博库,作为同行他当然十分赞赏这样一个书城,也忘不了夸一下杭州的文化品位,但对这样的书店如何“活下去”的问题总是心存疑虑。杭州著名的民营书店晓风书屋,与博库只一街之隔。老板娘朱珏芳也是杭州文化界的知名人士了。问她对博库的印象。她说:“很好。各方面都非常好。我们只能在服务这一块上跟他们竞争了,不然我们怎么办?”她所说的“服务”,其中更实惠的意义是打折。
小众化读者反应各异
摆明了博库走的是小众化路子,这也是商品经济成熟以后市场细分的结果。但以大众化卖场来标显小众化之高雅,创办者自然是预设了杭州有这样令人乐观的市场潜力。
对此,目前看来这个预测有点悬。就我随机问到的几个杭州可被列为博库读者的人,他们的反映如下:
蔡天新(浙大数学系博导,诗人):我?从不来不知道有这样一个书店。路过几次,还以为是什么网站。你说得那样好,我一定会去看看。
曹洁(浙江文艺出版社副总编):哦,真是不好意思,我没去过。问问我的同事王雯雯吧,她刚去过。
王雯雯(浙江文艺出版社资深编辑):我刚去过,人家托我买一本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到处买不到,后来我们这里一个小姑娘说博库可能会有。一去,果然有。那里真好,书多,找书方便,以后要多去去。
李瑞宾(浙大自动化系教师):去过好几次,那里的碟片真不错。
夏烈(浙江著名藏书家、爱书人):好书、好店。我是那里的常客。他们的目录分得真细,冯友兰、钱穆、钱钟书,你可以感受到那种对知识对大师的敬意,让我很感动。但说到人情味就及不上民营书店了,像晓风、枫林晚,那是十几年的交情啊。要什么书,打多少折,都好商量。这一点上就看出国营大店的傲慢了。那样大的场面、那样淡的人气,想来那大概是他们钱太多烧得吧。
不能设想,假如巴黎没有塞纳河左岸诸多老牌旧书店,没有著名的“莎士比亚”书店;纽约没有“高谈书集”与“史传德书店”伦敦没有著名的书店街“查宁阁路”……
书店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标记,有什么样的书店就有什么样的城市。而一家超前的书店,是对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期待。不知道这期待能否成为现实的钱包,不知道博库的钱包能不能挺过这一段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