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了,而考后两周往往是考生心理问题的高发期。”心理专家、杭州市第七医院院长赵国秋建议:父母要特别留心孩子们在考后的言行。
省立同德医院心理博士徐方忠说,高考前,考生们的生理、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考前冲刺阶段更是高度紧张。但高考结束后,有的同学因考得不理想,或是因本身的期望值过高,又背上新的思想包袱,出现心情烦躁、情绪低落现象,或是面对家人或社会上的议论更是烦恼,甚至产生消极厌世念头。这种短暂的心理失衡是常见的心理现象,也是正常的情绪反应,经过自我调整后心理状态会渐渐恢复平衡。不过,如果心理压力过于沉重或持续时间过长,就不利于身心健康了,有的还可能出现心理障碍,应及时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心理专家、浙江医院副院长于恩彦主任医师专给考生们的四种考后心态开出“处方”。
沮丧型
症状:“作文本来是自己的强项,没想到时间没把握好,才写到一半就收卷了”……每年高考结束后,都会有许多考生认为自己考砸了,从而情绪低落、灰心丧气,更严重者甚至出现“自闭症”现象,整天把自己关在家中,不敢见人。
分析:有这种心态的考生一般都把高考的失败看作前途的终结,将人生的路看得过于单一。他们只看到自己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同时觉得自己考得不如别人,低人一等。
处方: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价,才能客观对待高考的成败得失,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考生应该意识到,高考带有一定的偶然性,自己做错的别人未必不会做错,要学会往好处想。此外,考生还应该学会根据考试的情况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同时,不妨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可多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看看电视,分散或转移对挫折的注意力,使考试失误的阴影逐渐淡化。
放纵型
症状:“解放了——”,高考后,一些考生选择了疯狂享受,去网吧打上几天几夜的游戏,或在网上无休止地聊天,或是看影碟和看小说彻夜不睡,或通宵打牌等,而不少家长则“体谅”地对孩子的放纵玩乐不闻不问。
分析:放纵型的考生之所以选择疯狂,主要是因为长期受到压抑,一下子得到完全的释放而有点变得忘乎所以。而实际上很多考生身心状态还没复原,通宵达旦不仅会影响身体健康还会对心理造成一定的危害。
处方: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放松而不是放纵,建议考生对接下来的生活有一个科学的计划,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若觉得一下子空出大块的时间无所事事,可以选择平日比较感兴趣而又没时间去做的一些事,比如学习电脑设计、游泳等。
愧疚型
症状:“爸爸妈妈,对不起,这次没有考好”……有些考生考砸后,情绪低落,感到愧对父母,“无颜见家乡父老”,严重者甚至会产生孤独抑郁症。
分析:因为考前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家人、老师也都寄予厚望,考生本想考上一所理想的高校以示报答,结果心想事不成,产生了愧对家长与师长的内疚心理。还有一些考生把自己的期望值定得很高,虽然发挥正常,但总是感到不理想。
处方:这类考生要“化愧疚为力量”,勇敢地站起来,不要沉浸在惭愧、内疚之中。考生可以选择一些集体活动,一般来说,和同学在一起可以减轻自己的压力,也可以在家看看书,还可以进行适当的学习。家长则应和考前一样关注、引导孩子们的情绪,想办法缓解、放松他们的心理压力。
焦虑型
症状:在考试成绩公布前,有些考生整天惦记着成绩最终怎样,忧心忡忡,焦虑不安。
分析:考生在考后因担心考试结果,出现不同程度突发性的心理冲突和生理紊乱等现象,这就是“考后焦虑症”。尤其是在成绩尚未公布的时候,有些同学的估分结果不是很理想,产生一系列的焦虑情绪。
处方:这时父母要及时给予考生“心理关怀”,应该和考试前一样关注孩子,帮助孩子客观分析,缓解其心理压力,千万不要强求责备,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而考得不好的学生也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尽快从不佳的精神状态中摆脱出来,即使没有考上大学或考得不理想也不要气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