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的资本盲动
在众多绍兴企业家眼里,2000年到2003年的纺织业,犹如一场声色犬马的欢宴。“那时候,只要机器一开动,就意味着钱哗哗流进口袋。”浙江华联集团董事长徐爱华回忆说。
在绍兴排行第二的化纤企业浙江赐富集团董事长赵张夫看来,正是这种表面的繁华,导致了民营企业家们盲目的冲动。“中国的加工制造业,一旦沾上人多这个优势,就容易过度投资。”赵张夫回忆自己在化纤行业20多年的历程,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大陆化纤年产能为200多万吨,与韩国、中国台湾成三足鼎立之势。1998年,民资开始进入聚合化纤生产领域。受高利润诱惑,2000年之后,全国化纤以每年200万吨到300万吨的速度增长。2003年,全世界化纤产能3000万吨以上,中国独占世界二分之一。
“在过去的10年里,我们战胜了很多的竞争对手。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依次放弃低端化纤生产,60%以上的中国国营化纤企业也全身而退。我们在化纤生产基地的国际转移中打了胜仗;迅猛扩展的产能也通过对手们的退出,在新的市场上得到消化。但是,市场的增长毕竟有限度。此后,我们的扩张势头依然有增无减,势必造成产能过剩,导致恶性压价竞争,最终使整个行业进入微利时代。”赵张夫说。
逐利的天性使投资者们往往只看到市场充满希望的一面。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随后国内非典肆虐。赵张夫说,到5月底,企业都有“上半年损失,下半年补”的念头,纷纷开足马力,生产热情“井喷”,一时间,原材料厂家、自家仓库、用户、贸易商的库存全都空了,大家纷纷往上游拿货。
赵张夫用“可怕”来形容当时的投资冲动。江苏一家织布厂厂长,2年前到赵张夫的厂房参观过一回,回去马上跟着上了化纤项目。“很多人都没有科学的前期调查。”赵张夫说。
到2004年,不过大半年的时间,情形陡然逆转,库存开始挤压,厂家纷纷压价。
赵张夫苦笑着说:“当前的全国化纤产能至少过剩四分之一,很多企业即使不亏损,也在苦苦挣扎。”
化纤行业的过度投资只是整个纺织业过度投资的缩影。据《财经》透露,2003年、2004年,全国纺织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比例超过80%。
银行和政府无形中也在这场投资热潮中推波助澜。2003年,纺织行业企业家是银行的“座上宾”。绍兴县常务副县长盛秋平回忆那时的政府立场说,:“那时大家对民资的观点是‘放水养鱼’,今天看来,反倒成了‘放水害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