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书法作品每个字的“轮廓”让电脑帮助判断出处;依据毛笔厚度、名家着墨风格差别特点,用图谱分析把“形似神不似”的赝品揪出来……近日成立的浙江大学中国书画文物鉴定研究中心,将在今年9月首次开设高科技手段“鉴宝”研究生课程班,培养集艺术学、材料学、计算机、文博、历史、文献等手段于一身的“鉴宝”人才。
每个手写字都有自己的“基因”
对于从事图像处理研究的浙江大学博士生章夏芬来说,再瑰丽的书法大作,也仅是一系列长短、波形不一的投影编码而已,“将来,任何书法名家的每个字,都能依据字的‘轮廓’、书写风格,在数据库中找到出处,书法鉴定再也不是经验主义说了算,造假的难度也更高了。”
章夏芬将自己仿写虞世南《兰亭序》临本中的一个“月”字扫描进电脑,数据库只用了数秒时间,就将书法名品字库内与这个“月”字最相似的名家作品调集了出来,包括虞世南、冯承素、颜真卿等书法大家所有作品中写过的所有“月”,依据相似度排出了“前20名”。
“我的‘月’只要通过肉眼对比就能判断出是‘赝品了’。”章夏芬笑道,以往书画鉴定专家鉴别书法真迹,如果不能通过查阅大量的作品典籍对比分析,只能依靠记忆和经验;而在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面前,任何一个手写字都有自己特有的“轮廓”,好像个人的特有基因。“如果造假者连字型都不能做到和数据库中的真品轮廓相符,那么就连“形似”关都过不了;即使过了“形似”关,还要过“神似”关,图像分析技术能分析每个字的书写速度、用墨的流畅度,除非造假者能做到百分百的神似模仿。除此之外,书法作品用纸、印章、印泥的质地、年代、材料还将面临材化分析技术的种种考验。
目前,位于浙大的“南方技术中心”正在建立这样一个涵盖《中国书法全集》的书法图像数据库,这个庞大的数据库仅仅是书画鉴定高科技手段之一。
文物鉴定者不少是经验主义者
目前国内书画文物市场十分活跃,但书画鉴定主要以经验作为依据,缺乏科学与实证的明晰过程,以致出现许多误鉴、假鉴、讼鉴,使书画文物鉴定的权威性受到质疑。
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文物局局长鲍贤伦认为,将传统方法与科技方法结合应该是今后文物鉴定的发展方向。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作为浙江省惟一文物鉴定单位,从事着涉案文物鉴定、馆藏文物鉴定、拍卖文物标的鉴定、出入境文物鉴定等多项任务,繁重的鉴定任务已经不堪应对;而随着民间博物馆的增多、文物拍卖热的持续走高,社会鉴定需求越来越大。然而由于文物鉴定“医院少”、“医疗手段单一”,依靠传统的经验目测、文献考证、典型器物类比等手段鉴别,鉴定争议比较多,也有少数利欲熏心的鉴定者为利益驱使以假为真,判真为假,在争议的时候,没有让人可以信服的科学手段来支持与验证。
“高科技鉴定书画文物,是个新课题,也是我们所盼望的。”浙江省博物馆的汪济英,从事了几十年书画鉴定研究,“目前的文物鉴定者,多半是‘科盲’,光凭经验主观判断的手法,令我们自己也很困惑。”
高科技不是取代而是辅助专家
“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结果,更需要论证过程。”浙大艺术学院院长陈振濂表示,浙江大学艺术学、历史文献、计算机、材料学等学科带头人及省内有关专家希望通过高分子材料学、激光、纳米技术与计算机图形分析、图像数据库检测等高科技手段介入中国书画文物鉴定研究。今年9月,中心将招收首届中国书画鉴定专业的研究生课程班,同时,在今后艺术研究所研究生招生中,将招收美术学专业中国书画鉴定研究方向的硕博士生。
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给书画文物鉴定作了一个“医生看病”的形象比喻———以前医生看病望闻问切,靠经验,现在即使再有经验的医生也需要医疗器械的辅助,书画文物鉴定也是一样。他强调,将高科技系统介入书画文物鉴定,并不是取代传统的书画鉴定方式,也不是由技术甄别提供判断结论,而是形成由专家与科学相结合的检测方法,使判断更加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