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600年前的今天,郑和率船队扬帆出海,每每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茫茫大海中“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堪称中华民族乃至人类航海史的巅峰之作。它开启了世界航海大发现的先河,也树立了中华民族与邻为善、睦邻邦交、共同发展的和平典范。但遗憾的是,中国曾经拥有的绝对的航海技术优势,在郑和远航之后成为绝响。
回顾历史的意义不仅仅是重温往昔的辉煌,更要反思曾经的辉煌得而复失的缘由,从而在更深层次上廓清我们今天继承与发展的基点。我们有必要将视野移向历史更深的空间,就是要再度唤起国人对海洋的关注,对经略海洋的深思。在浙江,如何走好、走活经略海洋大省的棋子,是这一代钱江儿女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今天迎来首届“航海日”
7月11日,一个值得纪念的特殊日子——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目前,举国上下乃至全世界华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纪念这一伟大创举。姚明德,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借其在上海参加郑和航海及国际海洋博览会之际,记者采访了他。
记者: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领导小组的活动已接近尾声,如何评价这几年的工作?
姚明德:(笑)是啊,到今年的7月11日我们这个小组的使命就算完成了。自2002年成立以来,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细化国家高度重视的6项纪念活动的方案,积极与各项活动的主办方进行沟通以及支持各地方政府或社会团体举办的纪念活动,譬如你们浙江省的“绿眉毛”就属于我们的支持项目。目前,除7月11日这一天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纪念大会外,其他几项都已相继展开。总体来讲,我对我们的工作是比较满意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而且更令我高兴的是,今年国务院已经批准每年的7月11日为我国的“航海日”,这可意义重大啊。
记者:600年后,我们如此大规模的纪念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其现实意义在哪?
姚明德:今年6月30号,温家宝总理曾为郑和题词为“航海先驱、友谊使者”,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公正的评价,郑和无论是其做的事还是他的为人都值得我们今人去学习。首先,单作为一个历史事件来讲,郑和下西洋是人类航海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它比西方的达伽码、麦哲伦、哥伦布等航海家的大航海活动要早一个世纪左右,最短的也早87年。当年郑和下西洋的规模之大、技术之先进、持续时间之长等在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其次,郑和是世界公认的和平使者。他七次下西洋,未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现在东南亚国家还有14个郑和庙,说明当地老百姓对他的怀念之情。再次,郑和的壮举蕴涵丰富的文化内涵,郑和船队通过赠送图书等方式传播中国文化,同时发展了海外贸易,这种开放与交流的精神以及郑和本人身上那种爱国献身、不畏艰险的开拓精神都值得我们去学习与继承。最后,从另一个角度来讲,郑和伟大远航之后,我们的民族为什么又衰落了,直到今天我们也不能说是海洋强国,在纪念这个伟大日子的同时我们也应去反思,去吸取历史教训,这也是意义所在。
记者:您刚才提到7月11日我们将迎来中国首届“航海日”,为什么要设立这一节日,它与我们国家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姚明德:中国节日很多,但是没有一个航海和海洋方面的节日。我国现在是世界公认的海洋大国,连续八年为世界海事组织A类理事国,这样的航海大国的地位怎么能没有一个相应的节日呢?设立“航海日”,最大的意义在于可以增强人们的航海及海洋意识,推动我国航海和海洋事业的发展。其次,航海与海运是一个国际性产业,设立“航海日”有利于我们实施对外开放。我国对外贸易90%以上是海运完成,经济发展离不开海运。再次,这一天同为郑和下西洋纪念日,这样有利于郑和精神的继承与发展。最后,设立“航海日”能有利于提高海员等涉海工作人员的地位及待遇,提高他们的责任心,推动我们航海事业的发展。7月11日这一天,全国各港航管理部门、在港及航行船舶将以挂满旗、或鸣笛来迎接自己的第一个节日,那情景会很壮观。
踏浪寻梦富民强国——省海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谈纪念郑和的现实意义
600年前,郑和带着27000人的庞大船队七下西洋,成为传播友好、文明和沟通经济的使者;600年后,我认为,再度纪念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有了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纪念郑和,揭示着对海洋、海权和海洋经济的重视,从更高层面的树立现代的对外开放的理念。
21世纪是海洋世纪。郑和28年的航海成就告诉我们:海洋是一个开放的通道,联系世界;海洋是一个聚宝盆,富民强国。我国在2003年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这个经邦治国新方略。
浙江是一个陆域资源小省,但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海洋大省,及时地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目标。浙江经济在全国位于“领跑”地位,而向海洋要空间潜力,发展海洋经济为浙江产业结构新一轮调整升级和持续快速增长的新平台。
浙江的海域面积达26万平方公里,是全省陆域面积的2.6倍;万吨级以上的深水岸线达253公里,占全国深水岸线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十万吨级以上的深水岸线有105.8公里;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有3061个,占全国岛屿总数的40%以上;港口、渔业、旅游、油气、滩涂五大主要资源得天独厚,组合优势显著,区位优势突出,机制比较灵活。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历来重视对海洋和海洋经济发展,其增速一直高于全省GDP增速。2003年,我省召开的第三次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今年上半年,我省正式颁发了《浙江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规划纲要》,宣告向海洋经济强省全面进发。主要目标为:到2007年,海洋经济总产出达到3600亿元,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接近9%;到2010年,海洋经济总产出超过5400亿元,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10%。根据我省海洋经济的强劲势头,这样的目标很快就能成为现实———去年,我省的海洋经济总产出就达到了2600亿,到今年底估计能达到3000亿。
海洋经济强省的蓝图在前方召唤,港口海运、海洋渔业、滨海旅游等重要产业各自出彩,这一蓝图是一系列细致规划、配套政策和重点投资项目为支撑的。未来5至10年,仅我省对沿海和海岛的固定资产投资将达5000亿元以上。大部分项目预计到07、08年,杭州湾大通道、舟山大陆连岛、温州洞头半岛“三大对接”工程陆续建成,一些大电厂、船舶工业基地、重要战略物资储运基地、对外贸易物流基地都将等临港工业接地陆续竣工投产,将使我省海洋经济有一个大的提升。
郑和航海标志着人类活动从大陆转向海洋,是15世纪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先声,将中国的富强、繁荣、文明和发达传播给世界;今天的中国,今天的浙江也必将通过海洋实现富民强国之梦,通过海洋开发推动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发展,走上繁花似锦的道路。
“蓝色国土”在召唤——访国家海洋二所所长张海生
浙江的海洋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2002年海洋经济的总产出为1780亿,到2003年就达2200亿,去年达2600亿,增幅都在20%以上。由此可见,目前海洋经济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浙江省GDP的发展速度,可见海洋经济的潜力巨大。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一个明显的轨迹,就是由内陆走向海洋,由海洋走向世界,由此走向强盛。当今世界大国,都是海洋大国。我国是海洋大国,有长达1.8万公里的海岸线,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宽广的“蓝色国土”。
从空间来说,海洋是对内对外开放的主要通道。全世界的人口与经济主要密集在沿海。前几年,40%的人口聚集在海岸线辐射100公里的海岸带内,目前,这个比例已上升到60%。人口密度足以反映海洋的重要地位。21世界是海洋的世纪。这由联合国提出动议,已经在全球达成了共识。海洋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发展海洋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人类寻求新的环境、空间和资源的要求。
浙江以建设海洋强省为目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战略。浙江的经济在全国领先,要进一步发展,发展海洋经济,是一种客观需求,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是新的经济增长点。
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是建筑在指南针、罗盘等高超的航海技术之上的;浙江要成为海洋经济强省,核心竞争力是科技。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少不了科技这个“指南针”。例如,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发现了“可燃冰”,其能量是全球石油和天然气的2倍。据我们海洋二所的科学家探测,浙江的外海就有一定储量的“可燃冰“。如果没有科技这双“慧眼”,新能源、新发展就无从谈起。浙江是一个海洋经济的大省,港口资源居全国第一位,注重海洋经济的科技含量,向科技要潜力,是必由之路。
郑和凝聚着民族自豪感,又是个与“海洋”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名字,在当下,他是启发民众海洋意识的一个良好的载体。开发海洋,加深对海洋的认识度,建立新的海洋观,是21世纪民众不能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