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民营经济国际化路径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浙江省人民政府经济建设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朱家良:从浙江民营经济发展阶段特点和面临的新形势看,义乌的实践给予我们的最重要启示是,要把一般规律和不同地区的实际结合起来,推进民营经济国际化的路径创新。义乌民营经济基于市场自组织功能走向国际化的路径创新,既涉及区域层次,又涉及企业层次;既具有明显的区域特点,又反映着市场经济开放性的本质要求,以及政府的引导、调节、规范和促进作用,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近几年来,特别是浙江省委、省政府在2003年要求推进民营经济新飞跃以来,对于民营经济国际化问题,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进行着多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涉及二个层面,就是全省或区域层面的内源式发展和开放型经济融合互动的研究,这类研究的理论性比较强,可操作性还比较弱;另一类是企业层面涉及要素投入的开放、企业股权和治理结构、企业进入国际化产业分工协作体系等等问题,这类研究的实践性比较强,但基于企业理性选择的案例研究还欠深入。义乌,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成功典型之一,也是中国民营经济走向国际化的一个成功案例,走出了一条民营经济国际化的新路子。义乌民营经济国际化具有以下四个主要特点:从区域开放走向国际开放,从传统商贸到服务业和制造业综合发展,从个体工商户到企业集群,市场扩展和区域经济发展互动的自发演进。义乌的实践,对于在新的发展阶段推进民营经济国际化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推进义乌民营经济国际化,要把经济国际化确定为今后一个时期义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略,使之成为推动义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主线;实施开放战略转型,从原来的区际开放走向国际开放转变为以国际开放进一步推动区际开放,拓展国际开放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义乌国际性商贸城市作为区域“增长极”的作用;通过组织创新,提升国际小商品交易中心地位;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继续推进政府管理创新,进一步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和涉外经济管理。
※推动民营经济国际化创新要注意的问题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沈建明:在浙江,义乌国际化程度是最高的。从义乌的市域来看,义乌国际化有一个良好的背景,那就是市场国际化。义乌市场已从国内市场转变为国际市场,一个企业在义乌市场有竞争力,就意味着在国内有竞争力,在国际上有竞争力;国际化对许多义乌企业来说是一种视野,现在许多企业都把眼光盯在了国际市场,而不仅仅是国内市场;国际化是一种能力;国际化是一种策略。义乌的成功实践是对推动民营经济国际化的创新,不过这个过程中也要注意几个问题:推进一个区域国际化,需要营造一种背景,义乌市场就是一个最好的背景,但要避免企业过于依赖通过市场走向国际;政府要帮助企业树立国际视野;政府要引导企业树立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政府要注重研究产业升级与国际化互动战略。
※为民营经济国际化提供适宜条件浙江省人民政府经济建设咨询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史晋川:政府在实施国际化战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中应起关键性作用。浙江经济是以民营化、市场化推动工业化、城市化的模式,在浙中则以义乌为代表。从发展市场到引商转工,从城市化到国际化,义乌经济社会得以健康、迅猛发展。最近几年,义乌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进一步推进情况下,提出了国际化战略,期望在一个更宽领域在更大视野、更高层次、更加开放的环境和格局下,推动区域经济国际化。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政府做大量工作,需要通过政府工作实现经济的转换和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没有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没有全社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义乌要走国际化道路,必须积极引领企业走国际化之路。企业无论是经营行为的选择,还是发展决策的做出,都与政府给定的“条件”和“环境”有关。义乌民营经济的国际化发展,需要政府积极发挥作用,权衡国际化发展中的利弊关系,设计和给定民营企业国际化、企业健康成长的“环境”和“条件”,让企业发展“既能满足自身利益需要,又能提供社会发展需要”。
※民营企业国际化现状与路径建议浙江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赵伟:中国民营企业因其从事主体产业特点、制度环境以及经营者素质等因素,国际化不可刻意模仿国际大型跨国公司的做法,必须另辟蹊径,走“外源化”道路。民营企业国际化现状评价,在最简略意义上,可用三个指标为依据,一是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包括绝对规模与相对规模;二是国际化进程,即企业国际化总体上所处阶段;三是进行国际化实践的民营企业状况。通过综合各方面信息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民营企业的国际化依然处在尝试阶段。在民营企业国际化的认识上存在几个误区。一是对政府战略与政策支持期望值过高。一般市场经济国家虽然私有企业主宰,但企业国际化的政府政策大多取中性乃至中性偏限制型的,而非一味鼓励型的。二是民营企业从事的主体产业,与当代企业国际化尤其是企业借助并购进行的国际化大潮相悖。三是民营企业国际化的一些案例,有被过度推崇、渲染之嫌。一些跨国并购案例,利弊比究竟如何,尚不甚清楚,但得到过分渲染,过早地宣布“成功”。浙江海外办市场,后果究竟如何,也有些过早宣布“政绩”之嫌。对于民营企业国际化的路径选择,除了异地投资、跨国并购这两种主流形式之外,还有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外源化”(outsourcing,有译作“外包”)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一家企业可将重要业务通过国际合同发包给别国企业,由此形成一个全球性的生产网络,借助这个网络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无论是第一家走出去的民营制造企业,还是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较为成功的实践,恰恰都是从参与国外企业外源化起步的。由参与外源化到主导外源化,进而实现国际化扩展的路径,是目前从事OEM的大量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可行路径之一,也是当前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的首选路径。
※“义乌机遇”与企业、市场定位浙江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郑勇军: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视角下的义乌发展机遇是:浙江省域内部区际分工深化,从县域经济为主体向跨市县的大区域为主体转变。三大产业板块分工格局雏形初现:以杭州为中心的环杭州湾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板块,以宁波为中心的嘉甬台临港重化工业和以温州、义乌为中心的温金丽衢外向型轻工产业板块,凭藉义乌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生成的这一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义乌有望在温金丽衢外向型轻工产业板块发展承载关键性作用,其区域中心城市功能有望从贸易物流中心向金融服务中心、产品研发中心延伸。义乌企业家需要树立国际化理念,培育国际化经营能力;树立经营型企业理念,从经营产品向经营品牌和网络转变;树立联盟是第一战略资源理念,做好做足总部经济。义乌市场应从集贸式市场向蛛网式配销网络转变,成为第三个世界级小商品贸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