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316个行政村全部实行了生活垃圾袋(桶)装化,有80%的行政村实行了环境保护市场化运作机制,全市建立起了一条垃圾收集、转运、处理城乡一体化的产业链——
生活垃圾:城乡统筹来处置
走在慈溪城郊的浒山街道赖王村,你根本感觉不到是在农村,并不是因为其房子有多么漂亮豪华,而是村里村外、家里家外都特别干净整洁。道路平平整整,几乎看不到一片垃圾。引人注目的是家家户户门口放着一个垃圾桶,原来这里早就实现了垃圾袋装化和桶装化,每天专门有人上门收集垃圾,这与成熟的城市社区已没有什么区别。
赖王村负责环卫工作的黄迪权告诉笔者,全村共有11个专职环卫人员,其中有3人专门负责将每家的垃圾统一收集,一天两次,然后用三轮车将垃圾运送到2公里外的浒山街道垃圾中转站。黄迪权算了算,全村每年用于环卫工人的工资支出7万元左右,再加上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每年用于环境治理的费用总共在20万元左右。
横河镇梅园村是慈溪市盛产杨梅的山村,世代居住在山上的950多户居民,如今也享受到了物业管理这一服务。村里与美洁物业公司签订了垃圾收集和河道、道路的保洁协议,公司的保洁工人每天会上门收集垃圾袋,对道路、河道进行打扫清理。
慈溪市环境整治办公室主任房振海向笔者描述了生活垃圾处置产业链的结构:组建市、镇、村三级环卫管理网;农村垃圾从集中收集到运输至中转站由村里负责,村里环卫设施建设、保洁和运输费用等主要由村集体资金解决;垃圾中转站的建设及垃圾转运由镇一级负责;垃圾最终处理由市级部门负责,包括建设垃圾填埋场和无害化处理设施。目前已建市级垃圾填埋场3个,总投资2000万元。一个日处理生活垃圾1000吨、总投资估算为2.3亿元的生活垃圾综合生化处理项目已通过专家评审,进入招投标阶段。
三大机制促成了整个产业链的生成:一是投入保障机制。市、镇(街道)两级把环境整治管理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计划,专项用于对环境整治工作的投入、补助和奖励。如全市累计建设垃圾中转站26座,共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市政府按工程总造价的10%给予政策补助。据统计,4年多来,市、镇(街道)、村三级用于环境整治的总投入超过5亿元。二是规范管理机制。各镇各村都建立了垃圾清理、收集、转运保洁管理责任制,做到定人员、定任务、定报酬,并制作卫生保洁公示牌,使保洁要求、范围、内容向群众公开,设立了举报电话,接受公众监督。三是督促考核机制。市环治办对各镇(街道)的重点部位、薄弱环节和卫生死角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暗访检查,并在网上公布暗访结果,督促各单位限期整改。年终再进行综合评估,评估结果与评比先进、奖励挂钩。
而市场化运作使产业链生态趋向平衡:环卫保洁项目采用招投标的方式定标、定岗,支持和鼓励物业公司、自然人参与招标或承包。此外,实行有偿服务收费制,目前有50%以上的村收支平衡,个别村收支相抵略有节余,如宗汉街道联兴村一年的卫生费收入20万元,支出15万元,盈利5万元。市场化运作使环卫成本明显下降,保洁质量明显提高。
记者后记:“村收集、镇(乡)运输中转、县(市)区域处置,形成城乡统筹处置生活垃圾的系统,这是最好的模式。”省环保局、省建设厅对此达成了高度共识。
省环保局固废管理中心主任张福健认为,要解决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置的出路问题,最根本有效的途径就是必须在省级层面加强宏观调控,落实职能部门,制定城乡一体的生活垃圾收集、中转运输和处置规划,建立资金保障机制,确保省、市、县、乡(镇)各级的财政资金投入。特别是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建立一定的财政补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