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城区寻找和谐社区文化因子 营造全新社区家园
www.zjol.com.cn
2005年07月15日 09:29:34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社区文化建设的要义
童颖骏 胡海岩 辑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最早提出“社区”的定义:社区是指那些由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亲密、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抚的,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团体。这一概念的提出,本身就体现了人们对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反思和忧虑,反映出人们对社区文化建设和和谐人际关系的向往和追求。
社区的文化可以理解为人类的精神和物质生活方式。精神生活方式包括价值结构(追求、期望、时空价值观等),信仰结构和规范结构(风俗、道德、法律等)。因此,社区建设的文化环境包括社区的历史背景、意识形态、行为规范、文化传统、教育科技的发展水平,文化交流的状况、文化模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在社区文化中,个体文化与群体文化是相互影响的。通过社区居民的道德评价和情感色彩表现出来的社区文化,一经产生并被社区居民所认同,便对社区内的居民具有一定约束力,并产生规范作用。
深层的社区文化是通过观念表现出来的,表现在社区居民具有共同的追求目标,有正确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具有现代的社区意识和较强的社区精神。加里宁说过:“为了前进,就必须有文化。我们需要文化,就像需要空气一样。”如果把人类文化比作一棵大树,各国各民族文化就是它的枝干,而社区文化则是它的叶子。学者凯西布斯强调,社区文化应该是开放的供人们分享的东西,而不应仅仅是供人们欣赏的东西。这一说法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无形的、渗入人心的社区文化比外在的社区设施和建筑更为重要,为什么要从住宅、设施建设转向社区活力和亲情建设。
人是情感动物,群体交往和公众评价都是非常重要的心理需要。因此,绝不能仅仅把社区文化看成是单一的解闷找乐的文艺活动。社区文化最为重要的是满足人们的亲切动机和成就动机,前者是通过缩小人际距离获得的,后者则通过社会承认获得。完善的社区功能应该包括经济、社会化、社会控制、社会福利和保障、社会参与、社区情感交流和归宿等。从社会到社区的选择,回应了理性到人文法则的复归:追求物质的同时注重精神,重视效率的同时注重公平,在颂扬物的法则时更注重人的法则。
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由社区居民、艺术家共同参与社区建筑与环境的设计和美化,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一种有效途径。人们通过共同协作,可以实现共同的价值和希望,培养各自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同时让社区具备特殊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氛围。美国马里兰州哥伦比亚社区的创意开发者詹姆斯·劳斯说:“我相信对文明的最终检验是社区。最成功的社区应该是通过其具体形式、它的机构和它的工作,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发展的社区。”
社区作为浓缩的社会,在我国承担着“单位制”社会弱化、社会组织孵化、社会结构阶层化、流动人口扩大化、社会功能属地化、社会管理社会化、经济成分多样化以及生活方式、人际关系、价值取向多元化等变化所带来的连带责任。社区的本质是依法自治,按照“自立、自治、自律”原则实现社区的“自我管理”。在加强行政管理的同时,要注重培育、引导社区的自我管理机制,探索给居民民主自治权的途径,要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杭州市下城区从1993年开始提出建设“凝聚力工程”,以“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为主体开展社区建设。从当年11月成立社区建设研究会以来,下城区坚持定期开展社区建设研讨会。近年来,社区建设渐渐被人们视为“城市工作的永恒主题”。社区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尤其是“在社区中照顾、由社区照顾”的居家养老,已成为普遍的社区服务实践。机构照顾和福利设施中存在的浪费和违反人性的现象,在社区照顾中都能得到避免。社区照顾因此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同时,社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解决社区就业问题,舒缓社会压力。社区发展已成为社区成员与政府协同改善社区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状况,使之更适合于生态环境、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的过程。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童颖骏 金波 赵明
编辑:
何始玉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