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杭州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税费负担也进一步减轻。据介绍,杭州在全省率先免征农业税,仅此一项,就直接为农民减轻负担7058万元。全市还累计完成44个示范村、289个整治村整治建设任务,有34个村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并帮助12.93万农民解决或改善了饮水条件。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也逐步健全,全市普遍建立了失地农转非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素质培训工程也全面启动,已培训各类农民24万余人,经培训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42%。新一轮“49100”帮扶工程项目总投资额达到3.33亿元,列入帮扶工程的49个乡镇和100个村。同时,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324.13万人,覆盖率为83.34%;全市有40.6%的乡镇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
差距和不足也需充分认识
杭州的社会发展在取得明显进步的同时,也存在不平衡和潜在危机。分析会指出,杭州的社会发展水平虽然仍暂居全省第一,但与宁波等兄弟城市的差距在逐步缩小,2003年与宁波的差距仅为0.39分。充分认识到差距和不足,才能更好地推进杭州今后的社会发展水平。
在农村地区,社会公共产品供应明显不足,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基础设施缺乏,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普及率低;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和卫生资源的供需矛盾突出,特别是农村卫生资源等公共产品总量明显不足。农村教育、农村文化、农民社会保障、农村社会风气是当前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农村地区看病难、养老难问题依然突出,而且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在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境况成为新的社会问题。
杭州还面对就业压力持续增大、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的问题。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矛盾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就业需求多样化趋势明显。而且劳动力素质供给与需求不相适应,结构性失业矛盾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
另外,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人与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显得更加突出。土地资源短缺,产业发展所需的建设用地、大宗矿产等显著缺乏,电力供应不足和水质性缺水问题严重,资源紧缺与浪费同时并存;环保、生态的整治力度和制度保障不够到位,一些地方和企业重生产、轻环境思想依然存在。生态环境和公共安全水平相对滞后。在2003年全省11个设区市社会发展水平排序中,杭州的每万车辆交通事故起数指标居第11位,城市空气综合污染指数、废水排放强度指标均居第10位。
会上,市旅游、民政、计生、卫生、劳动保障、文广新等部门,从各自角度分别作了典型发言;下午,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杨建华,又作了《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演讲。会后,与会者就如何促进杭州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展开热烈讨论,并对《杭州市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意见和建议,研究提出杭州市“十一五”社会发展重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