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的核心在农民,解决农民问题关键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要进城,留在土地上的农民要致富———这一切,都需要农民有素质、有文化
●浙江诸暨市制订了一个宏大的农民培训计划,用3到4年时间,针对不同需要,把全市农民全部培训一轮,让他们成为当地最宝贵的人力资源
一家企业招了100多个农民工,两年后跑得只剩下2个,原因是文化低,没技术
7月5日,浙江诸暨市农办主任何君君一早就匆匆赶往东白湖镇,为当地的培训农民讲课。类似的培训晚上在店口镇还有一场。当天,几个市培训基地都有各类培训班在授课。这样的培训班被专家称为“新时期的‘农民讲习所’”。
2004年,诸暨市共举办各类农民素质培训班562期,培训农民5.8万人,近2万农民实现转移。今年上半年,已培训农民2.7万人。诸暨市计划用3年多时间,把全部农村劳动力近18万人都培训一遍。
诸暨为什么要下这么大的决心?有一件事或许可作诠释:
店口镇是诸暨经济最发达的乡镇,经济总量在浙江10强镇中排名第二。该镇扶贫对象是陈蔡镇,每年扶贫款投下去,见效却不大。为有效扶贫,店口换了个方式,组织企业到陈蔡镇招工,一人就业,一户脱贫。
没想到,招去的100多人,两年后几乎全跑了,最后只剩下2个。细究原因,不是待遇低也不是环境差,而是文化低,没技术,顶不了班。
这样的尴尬,岂止在店口,又岂止在诸暨。作为“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增收的关键在于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就诸暨的现实情况来说,“一产”只占全市GDP的9.4%,劳动力却占总劳力的31.1%,约18万人,而“一产”有效需求劳动力为10万人,8万农民是需转移的富余劳动力。要转移好,必须让农民有谋生的一技之长,培训势在必行。
培训费由政府埋单,农民凭“培训券”可享受最高每人1000元、最低20元的免费培训
对农民进行大规模培训,资金从何来?据何君君介绍,仅去年,诸暨市财政就拨出7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培训。不少乡镇还有配套,今年又追加了500万元。
培训分类严密,针对不同的对象,设立以初、高中毕业生为主的职业技术培训、以农村劳动力为主的农业技术培训、以上岗农民工为主的企业在岗培训、以职业技校为主的预备劳动力培训、以农民工为主的法制培训等5项内容,包括计算机、驾驶、家政餐饮服务、电焊车工、种植养殖等30余个工种。
培训重点很明确,即针对诸暨现有的10大块状经济培训技能,如为大唐的袜业培养最紧缺的机修工,为枫桥的衬衫业培养所需的剪裁工。在企业内部,对已经上岗的农民工进行系统培训。在提高农民素质方面,对广大农民进行法制维权、文化素质、健康礼仪等培训。
而创业意识的培养,是农民培训的更高标准。除了电脑、外语、驾驶等必要的新技能培训,诸暨市还把“创业带头人”集中起来,为农民讲授创业经历,并专门设立了外贸培训班等进行专业培训。针对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还进行实用技术培训,以下乡授课、田头广播等多种方法,传授农技。
培训的凭证是一张统一印制的小小“培训券”,上面记载了受训人姓名、所在镇村、签发日期等内容,符合培训条件的农民,拿到这张培训券后,2年内都可以自主选择专业和基地,享受最高每人1000元、最低20元的免费培训,培训资金流向一清二楚。
诸暨农民对学习技术表现出了空前的积极性,现在的培训券“一票难求”,教室加座,讲座加场,人多加班,这些都成了常见的事。
到2007年,从事非农人员比重将超过80%
陶朱街道27岁的宋迪建,现在驾校学驾驶。镇改街道后,像他这样比较年轻的失地农民有不少。“学一门驾驶技术总是好的,实在不行还能用这找个工作。”不过现在他学车目的是为自己干,没了土地,头脑灵活的小宋做起了小生意,经常要用车,准备学成后自己开车。他的培训券还是去年领的,一张培训券,能为他省500元钱。“当时培训还是来村里宣传的,现在培训太火了,今年的培训券已经领完了,想要都要不到。”
培训后的农民哪里去?对需要转移的那部分农民,诸暨采取了系列措施:年初召开劳动力交流大会,期间不断有各类招聘会举行;乡镇设立信息平台,《诸暨日报》每周配合出两期整版“金桥”栏目,刊登用工消息。据了解,去年培训完成后,已有1.7万农民成功实现转移。
2004年,诸暨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人均2845元,同比增长10%,成为第二大收入来源。按照计划,到2007年,全部农村劳动力将受过实用技术和专业技能培训,务农人员比重下降13,从事非农人员比重将超过80%。
这个宏大的农民培训计划带来的更大意义,就是3到4年后培训完成,农民将成为当地最宝贵的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