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支汉简里换上5支假的,真假混淆;用泥巴等仿制出土原貌;借大名头讲故事哄骗收藏者……”刚刚结束的省博物馆主办的“盛世藏宝——2005浙江民间收藏品义务巡回鉴宝活动”成了民间收藏“打假”盛会。有专家认为,光靠“走马观花”式的一年一次服务显然是不够的,谁来为民间收藏负责?收藏大省能否对民间收藏进行规范管理?
现场
民间有三类人收藏宝贝
5月15日开始,由浙博组织的文物鉴定专家团,在杭州、绍兴、宁波、等全省主要11个城市进行巡回鉴宝,在全省10个市、地区,义务为民鉴宝11场,约有6000多人的5万多件收藏品得到了专家的义务鉴定和咨询服务。
浙博社教部主任赵幼强说,前来鉴宝的主要有三类人:一是祖传文物继承者。如湖州的陈先生,家有祖传的象牙象棋、端砚。祖传者中,不少人缺乏研究,需要专家的鉴评,这部分收藏者的东西真品多质量高。
二是文物收藏的爱好者。如绍兴的柴先生收藏寿山石、田黄、鸡血石等高品质的印章;常山的郑先生喜爱收集地契、官契,时间贯穿清雍正到宣统,是研究经济史的珍贵资料。这类人员由于受到经济的制约,收藏规模较小,门类单一,来鉴宝现场主要是学知识,长见识,倾听专家收藏建议,和藏家交流收藏经验。
三是职业收藏者。他们大多以经营买卖古玩为业,让专家在鉴定的同时,更希望专家给出收藏品的市场价。
虽然上述三类人员收藏途径和收藏目的各不相同,但与那些实力雄厚的大藏家或企业家收藏相比,急需社会帮助。
担忧
收藏“热”中有“忧”
忧思一:假古董多
绍兴的王大伯搬来两纸箱“古董”,颤颤巍巍打开包装后,专家鉴定的结果却让他吃惊——50件收藏品,50%是赝品,其中投入近20万元的青瓷器,无一真货。台州的李新民先生,从外面拍来10支汉简,里面竟有5支是别人换进去的假货……收藏兴盛,古玩吃香,但民间流通的古玩中难免鱼龙混杂。
赵幼强说,专家在活动中发现了不少现代仿品和赝品,约占五成以上。浙博副馆长赵雁君介绍,由于缺乏规范,一些居心不良的人以赝品、伪造品充当真品,谋取暴利,造成市场赝品充斥,给收藏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伤害。部分收藏者由于缺乏科学的收藏理念和收藏知识,收藏的东西都是假的,个别人甚至因此倾家荡产。一些不法分子还趁机倒卖国家禁令的出土文物,严重扰乱了正常的民间收藏市场的发展。
忧思二:想一夜暴富
“有的人老是希望能淘到‘国宝’,一夜暴富。由于没有专业知识,他们只能买些文物图书,对着书本寻找。其实很多人造假,就是按照书上描写的进行仿制,按图索骥正好中了那些人的圈套。”赵幼强说,收藏就是一种情趣,享受到文化的美才是根本。收藏的过程,是对某一段历史和某一类文化知识的深入了解的过程,是很难用价钱来衡量的,不要幻想一夜暴富。
忧思三:不懂保护技巧
温州王女士有两件清朝晚期的青铜器,因缺乏保护,青铜人像上长满了铜锈和霉点,衣饰上也有大面积的腐蚀。专家告知,如果保存完好(青铜器)还有一定的价值,但以目前的保存状态,大概仅值数百元。专家提醒有收藏兴趣的人对珍贵的书画、丝织品等,在收藏时要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暴露在空气中对藏品的保护不利;平时要多接触一些文物相关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技巧。
忧思四:民间收藏无人负责
赵雁君说,去年的鉴宝对象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企业老板等大收藏家,而今年的鉴宝对象主要是普通大众,老百姓对鉴定等服务需求更大。
谁来为这些老百姓“藏家”负责。赵幼强坦言,博物馆资金有限,每年举行大型的鉴宝活动也只能算是“走马观花”式,不能满足目前民间收藏热度。记者了解到,除了浙博每年给全省老百姓义务鉴宝外,省内对民间收藏进行鉴定的市场仍然是空白。
“省文物鉴定中心主要负责文物的进出口验关鉴定、各类案件中的司法鉴定以及把握艺术品拍卖会上不能出境的文物和字画部分。”省文物鉴定中心副主任柴眩华介绍,中心连同内务也不超过10个人,文物的进出口鉴定把关和司法鉴定就已经让他们快忙不过来了,还要不时为拍卖品把关,人手实在不足。
“民间的鉴定主要有三派,文博派、学院派和江湖派。”专家王明达介绍,目前没有统一鉴定标准,没有鉴定主体,没有令人信服的权威鉴定机构,所谓的“行家”,也有滥竽充数之嫌。收藏者不知道该找谁鉴定自己的“宝贝”。专家提醒,收藏古董已成为一种高智商活动,不到博物馆认识和研究那些与自己收藏相关的藏品,不去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受骗上当的机率会很大。
声音
呼唤民间收藏法
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我省民间收藏起步早,特别是一些企业家和大收藏家所占比例较大,也被称为“收藏大省”。随着民间收藏的规模逐渐变大,一个大的收藏品市场、新的文化产业链已开始形成。但百姓如何踏进这个新兴产业,相关政府的法规和市场机制怎样跟上,也是当前收藏品市场发展中,必须正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登记管理机关对民间收藏馆定位登记和管理缺少科学的办法,业务主管部门也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管理收藏市场,民间收藏者没有得到一定的规范管理、指导,给收藏活动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专家建议,持宝人特别是普通百姓收藏者,应该真正懂得怎样依法、合法和科学地收藏。文物管理部门应承担起规范鉴定行为,制定详尽的行为准则,并实行业务考核,合格者发给上岗证书。司法行政部门应尽快建立对古玩复鉴的司法鉴定机构,并对鉴定作假者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