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亚洲的韩国、日本,到欧洲的德国、英国,近段时间,一批又一批的中小学生走出国门,去领略异国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艺术,体验当地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生活。每年寒暑假出现的中小学生修学游,在这个夏天“热度”又上升了不少,仅杭州市学生假日活动中心今年夏天组织的出国游学团就有10个。
与一般的出国旅游不同,不管是学校组织的还是中介机构组织的修学游,同学们在游学期间都要与外国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置身异国他乡,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学习方式,孩子们有些什么收获呢?
学生上课迟到,老师收取罚金
浙大附中高二学生沈融随游学团去了德国费莱堡的开普勒中学访问,尽管出国前查阅了很多有关德国教育方面的资料,但是当地开放的教学模式还是让她吃了一惊。有一次,有个男生上课迟到了,老师就向他收取了0.5欧元的罚金。沈融对记者说:“这在国内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德国的老师和学生认为很正常。因为老师是要让学生懂得遵守课堂秩序,尊重他人。”
春蕾中学初一学生莫晓畅对德国课堂教学的轻松活泼很有体会,上课时老师有时竟然会坐在桌子上,学生可以不用举手就提问。学校安排的课程和作业不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参加各种兴趣班。这种兴趣班与国内的不同,更注重学生自己的爱好和将来的发展方向。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走进国外课堂的同学都对当地老师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多提问、多交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认为,这种不强调教学形式而重实际内容的做法,能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家长不问孩子学习成绩
浙大附中的朱琳在德国游学期间住在一个四口之家。在这个普通家庭里,朱琳看到了德国家庭教育的特色。“家长基本上不怎么管孩子,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不怎么在意,而更重视道德品行和为人处事。他们不强迫孩子去学什么做什么,更多的是提出一些建议。”
在中国的家庭,所有人都围着孩子转,恨不得为孩子做一切的事,为孩子铺好前面所有的路。德国家长则走在孩子的后面,让孩子主动地、积极地去迎接外面的新事物。
两国家长采取的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让浙大附中参加游学的同学们感触颇多,他们在回国后的交流中说,让孩子从小就学会独立自主地面对社会和人生,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去面对失败和挫折,在将来最终会收获成功。据浙大附中校长尚可介绍,游学回来的学生独立性有所增强。
友好、礼貌,学会关心他人
在很多中国家庭,父母习惯于用命令式的口吻对子女说话,而子女常常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当中国学生看到国外的家长和子女像朋友一样交往时觉得很诧异。孩子回家时,父母会到门口迎接,孩子们也会主动把一天发生的有趣的事说给父母听。这种轻松、融洽的关系同样还体现在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
春蕾中学初二学生蒋武霖对欧洲人重礼节、讲礼貌非常有感触。“人与人之间都是彬彬有礼的,说话非常客气,家庭成员、师生、朋友之间也都是互相关心的。”
这种坦诚、平等的社交氛围给中国的孩子们无疑上了很好一课,杭州市学生假日活动中心主任李素兰介绍说,一些学生走出国门后,耳濡目染,开始懂得了遵守社会礼仪和道德规范,学会了体谅父母、关心他人。有的同学还破天荒地主动打电话回家,向父母问好,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更多的同学在回国后学会了谦虚和礼貌,这种变化让很多家长感到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