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水》沉郁凄婉的曲调弥漫在乔司千人坑上空,仿佛泣诉着发生在半个多世纪前的那场灾难,隔着长长的历史时空,曾经的疼痛通过曲声传递在现场每个人的心头。
昨天晚上,余杭乔司千人坑,由本报和中共杭州市余杭区委宣传部、乔司镇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疼痛与胜利·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型实景演出》,以一种特殊的人文方式,以“追思”、“激昂”、“胜利”三组艺术片段,祭奠60多年前的亡灵,讴歌民族的抗争精神。
晚上7点,暮色渐渐浓重,早就从报纸上得知消息的周围村民和杭州九堡、下沙一带的居民纷纷自发赶到千人坑,和浙江文艺界的人士一起,手捧蜡烛,为不幸遇难的先人们祈祷。舞台的背后是戊寅公墓,里面埋葬着1370余位丧身在鬼子屠刀下的无辜难民,演出就在这样的场景下拉开了帷幕。
“也许,那一天,你们中的一位小伙,正要成为幸福的新郎;也许,那一天,你们中的一位母亲,正给刚刚出生的婴儿哺乳……”浙江话剧团著名演员宋迎秋用颇具感染力的声音,吟诵着浙江作家冯洁专门为这次演出创作的诗歌《写给千人坑中的亲人》。观众席上,有人在悄悄抹眼睛……
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者诉讼原告团法律顾问楼献,前几天刚从日本回国,激情地朗诵了一位因细菌战而遭受了60多年烂腿之痛的81岁老人江洪彩写的一封信。
家住乔司的90岁的李厚耕老人向大家讲述着他所目击的那场发生在60多年前的乔司大屠杀,老人苍老的声音里有痛有恨也有悲伤,尽管已经隔了60多年的光阴,但那场人间惨剧依然让人不忍耳闻。
浙江歌舞剧院著名歌星邱昱带着两位小歌手,唱起了《二小放牛郎》;杭州武警支队四大队十三中队合唱团的战士们唱起了《保卫黄河》……不同的歌声叙述着相同的情绪——我们经历了落后挨打的耻辱,我们更证明了中华儿女的顽强和抗争,印证了民族的生存勇气。
演出在人心中激起回声。乔司镇政府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地不少人都在那场大灾难中有丧亲之痛,所以对这次的实景演出产生强烈共鸣。
明史知耻、明史知理、明史知责,抱着这样的主旨,本报于今年3月下旬开始酝酿这场纪念活动,我们希望用良知、情感和智慧来演绎“用艺术再现历史,用过去告诉未来”这样一个主题,用返顾历史祭祷悲伤,并纪念正义、热情、勇气和对和平的热爱。
昨晚,在《疼痛与胜利》的演出舞台上,本报的这一活动主旨在越聚越多的观众中,在一次比一次热烈的掌声中变得具象,观众和演员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触摸中国人民在日本侵略者面前受难、抗争与凯旋的历史痕迹。疼痛与胜利,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感觉都将成为中华民族经久不忘的集体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