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
(一)保险市场:总体发展平稳,但业务增长不平衡。
保险市场总体保持增长,保费收入20.92亿元,同比增长5.88%。寿险和财险增幅相差较大,前者增长0.33%,后者增长25.1%。
上半年我市保险理赔和给付率较高。财产保险业务赔款支出2.64亿元,综合赔付率45%,为赔偿风险损失、维护生产生活稳定作出了贡献。
(二)证券市场:交易总量下滑,短线炒作特点明显。
全市证券期货交易量出现近年来的首次大幅下滑,同比共减少48%。但受近期市场波动影响,入市资金暂时性增加。6月末资金开户数比年初约多3000户;交易保证金余额增加0.6亿元。
股市的波动在近期吸引了部分投资者的短线投资。特别是6月份上证指数跌破1000点大关,部分温州股民逆势入市,据业内人士估算,在股市破千点次日交易量就达上亿元。但目前股市走势仍表现出很大的不明朗性。
(三)票据市场:发展速度较快,市场秩序亟须规范。
银行票据市场总体发展较快,票据融资已成为企业短期融资的重要途径。上半年全市累计承兑汇票增长73.4%,增幅远高于贷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流动资金紧张。
但目前票据贴现业务的增长已远远滞后于承兑业务。上半年银行累计贴现同比减少11亿元,累计贴现与承兑业务量之比36%,远低于往年。重要原因是外地金融机构参与了票据市场竞争,导致票源流失。
(四)民间借贷市场:市场反应灵敏,利率逐月回落。
在经历了2004年下半年的利率上涨之后,今年民间借贷利率又明显回落,6月份月利率为9.62‰,比年初下降了2.5个千分点,基本回归到2004年5月份大幅上涨前的水平。
纵向看来,民间借贷利率在2004年6月至2005年3月之间保持了超过11‰的水平,反映了当时的资金紧张状况。而当前的资金供求关系已经发生变化,宏观调控一年多以来,企业投资战略调整,短期性资金硬缺口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步化解,房地产等投资规模萎缩,导致资金需求下降。同时,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增强,民间借贷利率下降。
第四部分经济金融运行的基本判断
(一)区域经济总体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但也存在缺乏亮点、后劲不足等问题,要避免经济增速进一步下行。
上半年我市经济运行总体态势较好,出现了一些有利于巩固宏观调控成果的变化。投资规模化取得进展,限额以上投资增长16.8%,表明投资结构逐步脱离低、小、散。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虽有微幅上升,但环比已连续4个月下降,上下游产品价格涨幅差距缩小,物价上涨压力正逐步消化。
但经济增长仍然缺乏亮点,特别是对国民经济贡献度最大的工业经济出现后劲不足的迹象。工业投资不足,工业效益较差,重工业产值增幅比轻工业低2.8个百分点,这些都可能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本次区域经济增长趋缓态势比宏观调控来得早,反映了产业的位移和区域发展的更替。当前的关键是要抓住宏观调控的机遇,避免调控下的全面紧缩和进一步下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形成新的区域发展优势,维持经济长期、持续的较快增长。
(二)资金供给方面,银行信贷紧运行状况逐渐缓和,社会货币供给总量充足,但货币投放渠道和投放结构失衡的问题比较突出。
2003年以来温州银行机构一直保持增量贷差运作,但第二季度全市增量存差29.3亿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银行信贷紧运行状况。同时,全国货币市场的资金宽松,6月末全市各资金借入行合计调剂资金129亿元,比3月末减少20亿元,说明在当前的信贷供求状态下,银行无需更多地向外调剂资金,银行信贷资金来源基本不成问题。
从全社会货币供应量看,虽然信贷增量同比减少了24.7亿元,由于结汇渠道的货币投放持续增长,上半年净结汇折合人民币288亿元,与贷款投放合计的货币供应量同比增加78亿元,社会货币供给总量还是能够充分保证的。
资金供给的结构性问题仍然比较突出。6月末全市亿元以上大户贷款446亿元,占全市贷款余额的26.7%;比年初大户贷款增加61亿元,占全市贷款增量的48%。可见新增贷款集中度较高,点多面广的亿元以下贷款户增加信贷难度较大,信贷资源配置不尽合理。
(三)资金需求方面,信贷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开始凸现,制约信贷增长的主要因素由供方转向需方,应警惕新一轮通货紧缩倾向。
在资金供给压力相对缓解的同时,符合产业和信贷政策的信贷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开始凸现,银行又有“难贷款”的反映。如上所述,大部分银行上级行的资金调剂基本上是敞开供应的,个别银行还存在资金运用不足现象,但实际信贷增长有限,表明贷款不足的压力主要来自需求方。
主要原因,一是商业银行提高了部分信贷领域的准入门槛,使一部分信贷需求达不到贷款条件,有效需求减少。二是随着房地产等投资受到严格控制,投资行为理性化,资金需求相应减少。三是企业效益滑坡,部分贷款申请难以满足安全性、效益性要求,银行难放款。第四,部分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不注重包装,不符合银行的准入条件,限制了信贷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