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探访丽水廊桥文化之旅的第一站,恰是位于庆元县城的咏归桥。这座身披斑驳红色的木拱廊桥始建至今,光阴已随桥下的流水悄然逝去了七百年。而今,它依然静卧在默默流淌的松源溪上,仿佛从未停止过对远方的眺望。透过那波澜不惊的平静,让人仿佛看见古代处州市井繁华的风貌,听见古今脉搏和谐而安详的律动。
古往今来,许多风行一时的建筑,总是难以避免地被更为先进、更为科学的新设计所取代。然而,时至今日,丽水廊桥依然稳健从容地横卧在绵延不绝的历史长河上,承载千百年来的历史与沧桑。古代的廊桥工匠们运用严谨的工艺和非凡的智慧,使古人脱离了“临川病涉”的窘境,也使今人有幸透过这世泽绵长的古典建筑艺术奇葩,体味廊桥文化璀璨悠久的历史积淀,感悟处州大地源远流长的文明古韵。
叩响廊桥文化历史之门
古代处州沟壑纵横、层峦叠嶂的恶劣自然条件,不具备设墩架桥的条件,桥梁工匠们通过长期摸索和创新,因地制宜地创造了“木拱廊桥”这一符合地域条件的桥梁形式。如今,木拱廊桥已成为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品类,在世界桥梁史上一枝独秀。
“丹霞相对崛,幽涧小桥多”,在古老的处州,几乎每一个村庄都有不下一座的廊桥,而每一座廊桥,都有着一个动人的传说。走进庆元县月山村,全国唯一的木拱廊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龙桥,就静卧在村西的水口处,桥身与一侧的山脊古松依稀相连,仿若巨龙卧伏,气势如虹。相传几百年前,举溪东西两岸居住着吴陈两姓家族,然而一衣带水的两大家族,却因在大旱之年争溪水入田结下了不解之怨。年轻的吴族青年如龙和陈族少女来凤,通过比武夺水结下了深情,他们带领着乡亲从银屏山上开渠引水,两族人同心协力,终于引得了山泉,保住了收成,化解了往日仇怨。第二年的八月十五,举溪两岸锣鼓喧天,吴如龙和陈来凤在乡亲们的庆贺下,喜结连理,从此,陈吴两家和睦相处,互帮互助,世代友好。为了纪念吴陈两家化干戈为玉帛的联姻,后人便在月山村建造了如龙桥和来凤桥。三百多年后的今天,美丽的传说如山中雾霭般渐渐散去,唯有如龙桥和来凤桥还执著地伫留在原地,信守着往日的诺言。
据不完全统计,在丽水总数约400余座的古代桥梁中,廊桥就占了近200座,其中40余座是木拱廊桥,占目前我国木拱廊桥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更令人欣喜的是,我国木拱廊桥最具历史价值的代表,均分布在我市境内。
据丽水市文管办主任王国平介绍,我市的木拱廊桥拥有数个“全国第一”:建于1625年的如龙桥,是我国有确切记年、现存寿命最长的木拱廊桥;全长48.5米、单孔跨度36.8米的兰溪桥,是全国现存单孔跨度最大的木拱廊桥;总长54.3米、共有21间廊屋的黄水长桥是全国现存廊屋最长的单孔木拱廊桥。而大济甫田桥和双门桥,是全国有史料记载时间最早的木拱廊桥,跨越近千年的历史长河,如果能对史料记载加以证实,《中国古桥技术史》的木拱部分,也将会因此而改写。
龙泉市博物馆副馆长尹福生指出,木拱廊桥结构复杂、工艺精湛、功能完备,既科学地解决了桥身的受力问题,又融入了当时的艺术风格,兼顾造型的美观,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研究价值,是中国桥梁史上当之无愧的文化艺术瑰宝。
保护历史遗产迫在眉睫
随着交通现代化和古村落的变迁,廊桥在古代发挥的交通作用正在逐步丧失,一些饱经风雨的古廊桥因年久失修而岌岌可危,许多不知名、没有被列入文保单位的廊桥,则沦为村民堆放杂物、乞丐栖身之所,时刻面临火灾、失窃的威胁。前不久,景宁畲族自治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梅氵崇桥因火灾毁于一旦,使廊桥的保护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由于我市的廊桥大多位于庆元、景宁等财政相对困难的地区,廊桥的日常维护和管理所需的巨额费用,成为廊桥保护所面临的最大难题,即便是廊桥保护工作走在全市前列的庆元县,目前也仅有15%的廊桥保存较好。丽水廊桥保护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针对现状,庆元、龙泉等地积极采取措施,通过政府与廊桥所在乡镇签订责任状的方式,将廊桥保护工作落实到人,有关部门还积极鼓励廊桥所在地的村民自觉参与廊桥保护事业,许多村镇还自发成立了“廊桥保护小组”、“老年人义务监督队”,轮流派人负责廊桥的日常检查和管理工作。
据庆元县风景旅游局局长叶泉清介绍,当地群众大都对廊桥有着深厚的感情。不久前,庆元县举水乡月山村的村民自发集资维修了步蟾桥、来凤桥和白云桥,使这些一度受损较为严重的廊桥旧貌换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