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许多国家处在和中国上世纪80年代相近的发展阶段,对消费品需求特别旺盛。在这里,83%的GDP(4600亿美元)都来自消费拉动,这给中国企业提供了巨大商机。
非洲大陆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温州商人,远征尼日利亚的温州鞋商,把这个人口1.25亿,盛产石油的国家视为另一淘金之地。
温州哈杉鞋业公司(下称“哈杉”)就是其中一家,按照其计划,到2007年,他们将在尼日利亚投资1300多万美元,建成年产皮鞋600万双的非洲最大制鞋跨国企业,这些鞋将大部分销往欧洲。
然而回顾温州鞋企走入非洲的历程却充满坎坷。
哈杉“下西洋”
1992年,创立不久的哈杉在对俄贸易中,上千万元的货物遭到俄罗斯警察查抄。
此后,温州鞋在俄罗斯屡遭“灰色清关”影响,不得不选择彻底撤出的下策。王建平决定开拓非洲市场,当时是2001年。
起先进入尼日利亚,哈杉选择通过阿联酋迪拜做转口贸易。但是,在2004年上半年遇到了当地政府的进口禁令,包括哈杉男鞋在内的31种中国商品(现在项目已经扩大到41种)被列为违禁产品。
这对正在在尼日利亚拓展市场的温州鞋商来说,意味着艰难的选择:要么放弃苦心经营的市场,要么以尼日利亚政府要求的投资方式“买门票”进入市场。
原先,在鞋的生产流程上,在尼日利亚当地只进行最后一道工序——成型,就连胶水和衬布都需要从中国进口,这极大地增加了制造成本。
现在,温州鞋商开始在本土培养管理人员,带动当地原辅材料、零配件产业的发展。并在当地形成具备一定能力的产业链,与此同时,他们开始顺利地获得厂房和土地。
发展策略的调整,给温州鞋企在尼日利亚铺平道路。
2005年7月,记者在王建平的接待室注意到,办公室墙壁四周挂着很多他在非洲和黑人兄弟一起拍的照片。
“这是尼日利亚总统、这是尼日利亚商务部长,这是当地的市长……”王建平一一介绍这些高官和他们难记的名字。
自2001年以来,哈杉累计在尼日利亚市场销售皮鞋200万双(包括在当地生产的25万双),给尼日利亚政府创造了可观的500多万美元利税。
尼日利亚隐含的风险
非洲许多国家处在和中国上世纪80年代相近的发展阶段,对消费品需求特别旺盛。在这里,83%的GDP(4600亿美元)都来自消费拉动,这给中国企业提供了巨大商机。
传统上,非洲是欧美产品的天下。但欧美产品档次高,价格也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洲人开始了解中国产品,价廉物美的“中国制造”很受非洲市场欢迎。
早年在上海财经大学读书的王文明,自己创办了一家有关非洲投资的网站。他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企业由于成本和产业发展等原因,在非洲发展还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但与王文明有着不同观点,王建平认为:“外贸是小学生,引进外资是中学生,和外商合作营销中国产品是大学生。”他强调“营销中国的时代已经到来了。”虽然,王文明告诉中国商人去非洲投资有商机,也指出有些地区不是很安全,但正在非洲做生意的王建平认为,这些信息是远远不够的。
王建平表示,近五年来,非洲战乱相对减少,但武装冲突并没有结束。在和记者交流过程中,王建平认为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和困难,在非洲是难以预料的。
由于受经济发展不平衡和贸易逆差的影响,非洲国家外贸政策不确定性的因素,直接反映在变动无常的汇率上。尤其是想在当地落地注册公司,这些对于中国商人来说要冒很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