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里的学生因环境条件限制,学习基础会差一点,要耐心”,“高原反应其实并不可怕,大概一个星期就能熬过去”……由省教育厅、省委组织部和省人事厅,联合于去年选拔的首批8名优秀援藏教师,终于完成使命,回到杭州,而另外8名接班人,今天即将踏上支援西藏教育的征途。临行前一天,8位“老大哥”级的援藏教师,叙述了动人的亲身经历,为赴藏接班人送行。
孩子们坚持到高中并不容易
“拉萨那曲高级中学,已成了孩子们向往的学校,孩子们热爱他们的援藏老师。”援藏教师领队、杭州淳安第二中学老师方卫德介绍。拉萨那曲高级中学是由国家教育部投资4275万元,在拉萨西郊建立起来的,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四周被雪山包围。
拉萨那曲高级中学,成为当地惟一一所为藏北游牧民培养高中生的学校,“那里的孩子,要坚持到高中不容易,那边高中生的知识基础,与内地发达教育地区的初中生相差无异。所以,支教的路,不但要走下去,还要长久走下去。”方老师说。
首批援藏教师中,有许多都是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高级教师,可当他们兴致勃勃地带着精心准备的教案,亲历课堂的时候,却发现,这里高一的孩子其实基础知识水平,还是比较薄弱的。
“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出了“5-3+2+x=7”一题,求解x,可现场只有部分学生反应过来。”来自嘉兴第三中学的化学老师姚建星回忆道,“有些同学对于非常简单的一个概念,诸如‘油比水轻’,都可能不理解,要给他们解释‘比重’,需要耐心地打比方。”
要多花两到三倍的精力备课
姚建星说,老师们的教学工作几乎是在边补边教的过程中进行的,“当地孩子对汉语的理解程度是有限的,只能理解课堂内容的60%,所以我们必须花上比以前多两到三倍的精力去备课。”
姚建星称自己开始是“越教越烦、越教越火”。但姚建星并不怪孩子们,他说,这需要教师去融入、去理解,然后才是影响。首先,一旦发火,严重的缺氧环境立刻会叫他眼冒金星、高原反应;再者,孩子们已十分艰苦,气候环境造成不少学生的父母早逝,学生中有1/6是孤儿和贫困生。所以他们需要我们特别的关怀。
“有时我看见,一群学生抬着一个孩子奔向医务室,觉得奇怪,而学生却习惯了。后来有两个孩子在我的课堂上突然倒地抽搐,我吓坏了,当地人这才告诉我,因为气候原因,孩子天生有癫痫或心脏病的很多,所以在课堂上常常有发病的孩子。”姚建星说。
支教结束后脸上还有“高原红”
高原反应,援藏教师的必修课,尤其是当学校处在海拔4000米以上位置的时候,高原反应就更为强烈。43岁的化学老师姚建星是“8人队伍”中最年长的,直到支教结束,“高原反应”也没完全消失,他的脸上还有“高原红”。
“上课时,说两句,歇一歇,胸闷气短,眼冒金星,黑板一片模糊……只好扶着黑板靠一靠。”姚建星说,学生基础不好,他恨不得以最快的语速,把最多的知识告诉学生们,但缺氧环境却容不得他说得太快、太多。“有时很想在课堂里坐坐,可我的职业道德不允许一个老师坐着上课,我告诉自己,挺也要挺住。”
来自台州的朱崇华老师,因高原反应,连续住院两个月。而真正与死神打过交道的。是来自温州十五中学的方崇安老师,2005年3月11日,身兼拉萨那曲高级中学教科室副主任、物理教研组组长、物理教师、心理辅导老师数职的方崇安,因为工作劳累和感冒,突患急性高原肺水肿,生命垂危,一天中,医生连开3张病危通知。
“当天早上看见方老师躺在宿舍,他以为有点高原反应,挣扎着要起床去上课,我们再三劝阻后才同意让人送到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朱崇华说,“不料,医生一诊断,马上开了病危通知书。”
拯救方崇安是援藏教师们这一年中最难忘的记忆,为了给方老师提供正常的呼吸环境,浙江、西藏、四川三地的政府、医院,组织一切力量通力抢救,6天6夜后,终于把他挽救过来。
队长方卫德说,方崇安熟悉班里的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优缺点,甚至身高。有时打电话回家,方崇安会把学生的故事兴致勃勃说上十几分钟,气得妻子把电话给挂了。
“老大哥”们的叮嘱记在心里
“说实话,要是当初能预见到我援藏报名能成功,这个报名我还要考虑考虑呢。我在队伍中年纪最大,家里的顾虑会很多。”姚建星老师半开玩笑地说,“因为比我优秀、年轻的老师有不少啊,我几乎没有心理准备”虽然在心理和身体上都没有准备,但当姚建星一到西藏,“只要不趴下,根本就没想过要中途回来!”离开学校时,姚建星把所有联系方式都留给了学生,表示“有问题尽管问”,他还为每个学生拍了照片,嘱咐藏族老师开学时送给每个学生。
首次援藏的8位“老大哥”,都表示将来会带着自己的子女,去看看曾经执教过的地方,而今天即将登机赴藏的莫维平、薛勇、林德跃、钟玉良等8名来自杭州、宁波、温州、嘉兴等地的“接班人”,更是踌躇满志。(图片选自《阳光镌刻的记忆———援藏教师方崇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