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的数学中心这几天挺热闹。2005年的SUM-MER SCHOOL(暑期学校)即将结束,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数论专家、美国科学院院士沙纳克领衔的十几位教授将为云集在这里的各地学生讲课。
此前不久,哈佛教授、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杜维明,我国台湾成功大学前校长、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咨询专家吴京,麻省理工学院国际电磁学院院长孔金瓯,国际数学大师邱成桐,这些平日令人仰望不及的学界“大腕”,也先后在浙大露面。
此时的浙大人事处留学与人才引进办公室最为忙碌,也最为兴奋。因为这些都是他们通过“柔性引进政策”吸引而来的人才,至今已有近百人因这一政策而成为频繁穿梭国内外的“候鸟教授”。
新闻背景
从“回国效力”到“为国效力”
闵姜勇,哈佛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浙大柔性引进政策的引进者之一。1985年,原籍湖州的他毕业于原浙江大学医学院,并在浙医二院工作过两年。1995年他赴德国攻读博士,1999年转至美国哈佛大学继续从事心血管及干细胞移植方面的研究,哈佛医学院在这方面的科研实力几乎是全世界最强的。
他是浙江渴求的人才,但闵姜勇已经拿到绿卡,并且家人均已居住在美国。“我想我很可能会定居美国,因为那里能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但是在杭州生活、工作十几年,他又总有割舍不下的情感。
“柔性引进政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的。”浙大人事处留学与人才引进办公室有关人士说。“长期以来,我们都欢迎优秀人才回国效力,但按照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牵涉到编制、签约、档案、定岗等一系列复杂的程序,很多人无法回国工作。因为工作、生活等各种因素,他们无法完全脱离与国外的关系。事实上国内的科研和工作环境与国外还有不小的落差,要这些优秀人才尤其是国际顶尖学者回国工作并不现实。”
于是从2000年开始,浙大开始悄悄改变策略,实施弹性的柔性引进政策。“不管这些人才从哪里来,在国外是否有全职的工作,只要他们愿意为浙大效力,愿意每年抽出一两个月到浙大工作,我们将给予相应的配套设施与待遇。”这种人才引进政策建立在“你情我愿”的基础上,对被引进方来说没有任何强制性条约的束缚。
目前光彪讲座教授是浙大“级别最高”的教授,有3批共37人,通过柔性引进政策引入。他们被要求每年在浙大工作2~3个月,要带动某一学科建设,并培养一批学生。浙大则为他们提供工作津贴、住房补贴及部分旅费、医药费。教育部的“春晖计划”也被列入其中。今年约有20多名海外留学人员趁休假期间回浙大工作,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均有所建树。
从“回国效力”到“为国效力”,一字之差,给浙大的人才引进腾出巨大的空间,轻形式而重实效。现在闵姜勇不仅和浙大教授合作进行课题研究,而且要给研究生讲课,教他们如何做高难度的实验。“有时候这样的方式比我回国工作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