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了!”这短短5个字,像一颗情感原子弹,在每个中国人心中掀起狂风巨澜。几个小时里,这几个字从一个人口中传给另一个人,从一座城市传到另一座城市。曾经的屈辱和苦难我们不敢忘却,曾经的光荣和喜悦更值得我们重温。我们采访了几位亲历当年8·15胜利日的杭州市民,一起分享他们胜利的记忆。
武林门鞭炮响成一片
1945年日本投降的时候,陈文勤才9岁,当时正在天主堂教会办的淇园小学(中山北路,现已停办)念3年级。因为要给东家看房子,父母和他就住在万寿亭武林门边上,没有报纸,没有收音机,抗战胜利的消息直到8月15日的傍晚才传到陈文勤一家。
“记得那天下午我走到武林门(现武林小广场)的时候,看到很多熟人都在那里扎堆集会,大家都很兴奋的样子。”9岁的陈文勤当时还觉得奇怪:什么事让大人们这么高兴?
章姓东家的小洋房就在陈文勤家的对面,那天刚跑进章家大门,一个人留守在家的章大少爷就冲过来抓住他的肩膀一劲地摇:“日本投降了!投降了!”20岁的章少爷激动得声音发抖,“来,我给你弹个曲子,庆祝庆祝!”
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陈文勤拔腿就往外跑。这个时候,大街上已经响起了此起彼伏的鞭炮声,陈文勤又跑到武林门看热闹。这时候,左右的邻居和伙伴几乎也都集合到这里了。胜利了,逃亡在外的5个哥哥姐姐陆续回到家,家里一下子热闹了起来。但对当时才9岁的陈文勤来说,最高兴的就是“家里以前吃玉米粉的,现在能吃上大米了。”
那一刻,我们泪流满面
空气中潜藏的淡淡硝烟和英雄浅浅旧影,在回望历史的一瞬间鲜活耀眼起来。杭州市安吉路社区住着一位78岁的老人,“8.15”于他,如同生命中最盛大的狂欢。他说:“每一个中国人应该用这样狂欢的力量来创造我们的生活。”
60年前,王恕只是个17岁的少年,在八路军胶东西海军分区卫生二所做一名伤兵护
理员。王恕无法忘记,多少爱国抗敌的坚毅面孔在自己的眼里渐失血色,慢慢冰冷。很多战士死的时候拳头紧攥,一半是生理上的疼痛,一半是心灵上的仇恨。
说到这里,王恕的眼睛开始红了:“你们不知道,他们中间很多人失去了双手或双腿,可还是希望能快点回到战场上。”
说起日本投降那一天,王恕回忆:“8.15那天我正在给一位伤员做护理,我们军分区的指导员突然从门外冲进来,他当时跑的速度很快,到门口时差点摔了一跤。我现在都记得他的样子,他平时很冷静,温文而雅。从来没见过他这样冲动。”王恕说:“他就站在病房门口,高举着拳头,大声而有力地说:‘同志们,鬼子已经投降,我们胜利了!’”
病房里先是一片沉静,等大家反应过来,全都欢呼起来。当时那种兴奋真是说也说不出来。接着就有个战士说:“我们的血没有白流,中国人出了口气呀!只可惜,”突然,他低下头去,揩擦眼里的泪水:“我的好多战友没能等到这一天呀!”也不知为什么,就是他那么一句,全病房的人都哭了。那一刻,大家把平日里积攒的眼泪全都流出来了!
王恕说到这里,又一次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