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郑文灏一直处在兴奋之中。昨天,当这位高雅演出推广人,踏上杭州大剧院歌剧院的超大舞台时,台下1600个红色座椅强烈地冲击着他,他不断地重复这一句话——“我的梦想快要实现了!”
9月9日起,美国百老汇著名音乐剧《音乐之声》将在杭州大剧院连演8场。在国内目前档次最高、设备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一流大剧院里,上演自己参与策划与运作的世界经典音乐剧,虽然票房还未最终定局,郑文灏仿佛已经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这样的成就感,已经成了郑文灏每次引进一个演出项目后自然生成的惯性。
为了坚持自己对艺术的狂热爱好,赚钱这一演出商首先考虑的基础,在郑文灏这里却退居二线。他很少从自己引进的演出项目中体会赚到大钱的成功感,但他只做成了一件事——承担了高雅演出市场一次又一次的启蒙者和先行者。
第一次疯狂,为了考中戏
郑文灏的艺术启蒙源自小学时代,在杭州艺校学京戏的6年。可是,原本扮相、嗓子都不错,武生、花脸、老生都演过的郑文灏,却对戏曲没有多大兴趣,“刚好这时我的嗓子倒了,而我突然发现自己有了真正感兴趣的东西——电影。”
于是,郑文灏开始逃课。他的身影经常出现在群艺馆、图书馆,找寻、观看一切与电影有关的东西。而这时,著名电影导演谢晋路过杭州拍戏,已经和谢衍认识的郑文灏也因此见识了大导演。谢晋送给了郑文灏《库里肖夫论导演基础》、《爱森斯坦论蒙太奇》等几本电影基础理论方面的书,这激发了郑文灏第一个梦想——当一个电影导演。
这期间,做着导演梦的郑文灏开始听盒带、胶木唱片,接触许多艺术门类,包括国外的音乐和表演团体,听过著名音乐家周大风的讲课。但一年多的疯狂学习过后,第一次考中戏的郑文灏并没有实现他的导演梦。
于是郑文灏一边在话剧团跑龙套,一边开始接触电视,因为,郑文灏觉得电视与电影比较接近。从灯光助理、摄像、制片,一路潜行。一个偶然的机会,24岁的郑文灏顶替临时有事的制片主任,拍出了他的第一部电视连续剧《西施》,他也因此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制片。随后,《新闻启示录》,制片主任兼摄像;《女记者的话外音》,制片兼策划,郑文灏在电视这一行上逐渐有所成就。而这时,郑文灏终于圆了中戏之梦——1988年第一届影视编导班,全国只有50多人,郑文灏与张绍林、张纪中成了同学。
20罐啤酒,做20场演出留记号
在两年的中戏学习中,除了影视专业的学习外,郑文灏开始接触大量的西方古典音乐,收藏了几千盒的古典音乐盒带。
学完回来,自然有了投资电影的冲动。由于经验不足,他的电影在市场上血本无归,亏了100多万元。而这些钱都是向亲戚朋友借的。
向来都是一个乐观、什么事都不往心里去的郑文灏情绪十分低落,于是到乡间一个农场做了一段时间的农民。这时候,音乐成了失意时最好的相伴。这期间,郑文灏看了100本书,听了无数的音乐,也思考了一些事情。
为了散心,郑文灏还去了不少国家。在那里的音乐厅,他感受到了来自音乐的震撼,找到了重新振作的力量。一个新的梦想也在郑文灏心里诞生了,“要把国际上有影响的音乐艺术团体引进到中国演出!”
郑文灏因此设立了自己的目标——在杭州做20场音乐会。有了这样的念头,但如何操作这些国际化的演出,与演出中介人打交道,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演出公司,初入“豪门”的郑文灏来说,有点天文概念。
果然,1997年,郑文灏第一次做的音乐会——奥地利萨尔斯堡管乐团在杭州的演出,虽然只有十几个人的团,规模很小,但还是没有成功,票房惨败,亏了两万多。但那天演出后,郑文灏和乐团的乐手们一起在酒吧狂欢。“虽然亏了,但我心里有了底,至少,原先以为无法企及的涉外演出我可以接过来了。而且为自己留下了一个纪念。”
郑文灏那天和朋友畅饮到深夜。回家路上突然性起,敲开了路旁小店的门,买下20罐百威啤酒放在家里,“当时下定决心,做一场,喝掉一罐,不管到时过不过保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