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去年十月,省委第十一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我省率先在全国提出了建设卫生强省的战略目标。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卫生强省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并把建设卫生强省列入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内容。
建设卫生强省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平安浙江”的客观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扎实推进文化大省建设,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公共利益的有力抓手,对推动我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卫生强省建设已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
目前,我省人群主要健康指标位居全国前列。2004年,全省居民人均期望寿命为74.97岁,居全国各省区之首;我省千人床位数、执业医师数、注册护士数等卫生资源主要指标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基本形成了特色鲜明、创新能力较强的医学学科体系和重点学科群,多项医学关键技术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医学科技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现代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我省在全国率先完成了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执法机构的改革,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农村卫生工作得到加强。作为全国四个试点省份之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稳步推进。今年,省政府作出了实施“农民健康工程”的部署,并将其列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
卫生发展的外部环境不断改善。目前我省人均GDP、城市化水平等指标比全国平均水平大约超前10年,群众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和消费水平均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日趋完善。以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医疗机构共同发展、互促共进的医疗服务格局基本形成。
大力实施卫生强省建设“六大工程”
实施农民健康工程。深化农村卫生综合改革,完善以县为主,县、乡镇、行政村分级负责的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和服务网络。实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加快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稳步提高保障水平,更好地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改善农村卫生环境,结合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加快推进农村饮用安全自来水及农村改厕、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等各项卫生环境治理工作。
实施公共卫生建设工程。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公共卫生信息预警监测报告体系。加快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传染病院(区)建设,提高对重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能力,主要能力建设指标和业务工作指标位居全国前列。继续做好艾滋病、血吸虫病、结核病、肝炎等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控工作。
实施社区健康促进工程。加快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努力把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工作,落实到社区、家庭和居民个人,使卫生服务具有较为广泛的覆盖面和良好的可及性。把城乡居民生活的社区变成健康的家园,建设成为健康社区。
实施科教兴卫工程。加快医学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瞄准医学科技前沿,新建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成若干个医学重点学科群,组织实施重大医学科技项目攻关,部分关键领域和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施“卫生115人才工程”,加快高层次卫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数字卫生工程”,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在卫生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实施强院工程。以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为依据,以存量资源调整和内涵发展为主线,以病人为中心,加强管理,改善服务,做精做强一部分代表区域医疗水平的现代化医疗机构。依托杭州和宁波、温州、浙中四大中心城市,加快形成本省医学中心和医学副中心,其他设区的市建设好体现本区域医疗水平的现代化医院或医疗中心。加强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和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应急反应和医疗救援水平;拓宽筹资渠道,改善办医环境,正确引导各种所有制医疗机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要强化医院的服务、质量管理,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
实施中医药攀登工程。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充分发挥浙江名医荟萃、中草药资源丰富的优势,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中医重点学科和专科,推动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努力实现由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的转变。
2020年健康指标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到2010年,全省基本形成与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相同步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较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卫生公平性、可及性和反应性明显提高,卫生服务绩效水平显著改善,人群主要健康指标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争取到2020年,建立起与浙江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顺应城乡一体化趋势的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卫生资源配置优化,卫生设施和技术先进,卫生队伍素质优良,运行保障机制完善;全省人民基本形成良好的卫生保健意识,享有公平、优质、高效的卫生保健服务,居民健康期望寿命进一步延长,人群主要健康指标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全省卫生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作者为浙江省卫生厅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