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瞩目的中国首次环球科考经历了140多天的风浪后,目前完成了环球科考重要阶段的考察项目。昨天,地处杭州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通过传真向“大洋一号”科考船上的全体科学家发出了祝贺信:
祝贺你们经历140多天海上风浪的洗礼,战胜了台风带来的恶劣气候的影响,克服了生活上以及设备故障等重重困难,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共同努力,安全超额圆满完成了本航次的任务。希望留航同志再接再厉,努力完成全航次的任务。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8月22日
记者了解到,再过几天,参加中国首次环球科考的16名浙籍科学家将要回杭州了。
今年3月30日,浙江的15名科学家和来自杭州电子科大的1名老师(负责机械维修)集结在一起,准备参加我国历史上首次横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环球科学考察。
4月2日,他们登上了5600吨级“大洋一号”远洋科学考察船,告别了前来送行的人们。硕大的考察船从青岛慢慢起航,正式开始总航程约6万公里、总耗时300天左右的艰苦卓绝的海洋科学考察。
“大洋一号”考察船上,浙江科学家在人数上占了大半。42岁的浙江台州人王春生是此次科考的首席科学家,也是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与开发协会“十五”环境项目责任科学家。(以下取材自王春生通过传真向海洋二所汇报的部分海上科考情况。)
科考小片段
任务最繁重的一个航段
5月4日,考察船离开密克罗尼西亚的波纳佩后,科学家们要面对我国大洋考察史上时间最长、任务最繁重的一个航段。这个航段海上航行时间长达56天,其中调查作业时间达41天。
这对于考察设备和人员来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先是用于浅钻取样和深海摄像调查的设备,因为工作量大、使用频繁,故障发生率很高。高强度作业下,人员也开始疲劳了,这时船上又开始缺乏绿色蔬菜。尽管如此,全体船队员的精神气儿却极旺。
6月28日停靠夏威夷后,这个航段的任务圆满结束。11个调查项目中有10个项目超额完成了计划的工作量,其中浅钻取样超额完成了13个站,有效站位共计68个,比前几年大洋航次的浅钻取样站位总和还要多。我国自行研制的电视多管沉积物取样器也首次试验成功。此外,科学家们还进行了现场化学、生物项目等取样和分析测试工作,取得了丰硕的调查成果。
成功收回“沉睡”的深海锚系
我国布放深海时间最长的深海锚系,今年8月,被参加环球科考的浙江科学家们重新唤醒,借助浙江人的手,安然回到了人类世界。
8月1日早晨7点10分,负责锚系回收的浙江科学家董如洲通过锚系甲板单元和水听器向海底发出声学释放指令,几秒钟后甲板单元就接收到了海底锚地返回的信息,显示“沉睡”在深海底近两年的声学释放器已被唤醒并开始释放。
约1分钟后显示释放成功,锚系已与沉块脱钩,并在浮球的浮力作用下开始上浮。在船队的密切配合下,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打捞后,第一套锚系成功回收;接着又成功回收了第二套锚系。
这两套深海海流计锚系是2003年10月初布放的,已在近5000米的深海底放置了22个月,是我国布放时间最长的深海锚系。这两套锚系可自动测量并记录海底温度、盐度等参数,为研究深海底层动力和环境的变化提供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