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失落到融入
“船老大”的文化转型
探究海岛的文化变迁,不能不提到让人印象深刻的“船老大”文化。
在渔村间穿梭,与渔民攀谈,我们的感受是:说起“船老大”,怎样的溢美都不为过——“搏风击浪”、“独当一面”、“永立潮头”……
然而,要真正体会到海岛上“船老大”的受尊敬程度,最朴实的还是渔民的话。里西村一位渔民说:“到了海上,船老大说一,绝没有人敢说二。除了选定渔场和掌舵外,他什么都不用干,衣服有人洗,饭菜烧好了会端到他面前。出海归来,丰产船的‘老大’,从来就是全村人心目中的英雄。”
在渔业资源衰竭之后的海岛,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越来越多的“船老大”开始“弃舟登岸”。这些昔日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为渔民群体中深孚众望的群体,他们对渔村的心理状态,又带来了什么影响?
有一个在嵊泗流传甚广的故事:上海一家企业到这里招录了几名“船老大”,工作很简单,只要盯着生产流水线,把产品装上车,每月工资就有1000多元。然而,没多少时间,这些人都跑回来了,当地人说:“原因很简单,他们坐不住。”
由此也不难理解,在“转产转业”之后,“跑运输”成了许多“船老大”的第一选择。有人评论说,这也许是迎合了“船老大”生性豪爽、不拘细节、喜欢“独来独往”的气质。
然而,变化正在悄悄发生。
8月,正是贻贝收割的旺季。在“华利”加工点里,绝大多数都是渔家妇女在忙碌着,10多名身强力壮的汉子分外显眼。
“他们都是‘船老大’出身,干的是贻贝加工中的技术活。”於定华说,“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他们中很多人还是企业的股东。”
尽管如此,知情人告诉我们,如果不是做股东,很多人也许就不会选择来这里干活,“毕竟,作为一船之主的威望,他们还舍不得丢。”
然而,无论或明或暗,习惯于“独来独往”的船老大们正在以各种角色融入到新的社会分工中去。在枸杞岛上,活跃着的70多名经纪人,不少就是原先的“船老大”,今年他们还组建了经销联合体,以适应新的市场生存规则。
“‘船老大’这个概念并没有过时,但我更愿意称他们为‘船长’。”当地一位长期研究海洋文化的人士说,“从传统的意义上说,靠眼睛辨别方向是‘船老大’的特长,而现代‘船长’则靠的是罗盘和雷达。这中间的差别,就在于知识,在于学习。嵊泗的很多‘船老大’,正在经历这一过程。”
在渔村年轻一代的成长中,“船老大”的变化,带给他们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在里西村,已经有4名年轻人在海运学院学习,今年又有2人考取了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他们得到了全村人的羡慕。至今,嵊泗县已有34位渔民成为中国海运集团管理有限公司的国际海员。对他们来说,仅仅做一名传统的渔村“船老大”,显然已经不是最高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