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的沿江湿地,紧依着建设中的下沙新城。顾一进摄
绵延12公里的下沙沿江大堤,单调而坚实,足以抵御百年一遇的自然灾害,却难以让人们尽情享受江景之美。然而,五个月后,这样的情境会全然改变,一条新的景观大道将会呈现在世人面前。江风习习,烟柳画桥,旧时钱塘江堤将成历史遗留获得保护;苏格兰高地景观道、沿江湿地公园,描摹出新兴移民城浓郁的异域风情。
——这就是“区”与“城”在下沙新城崛起中最为直观的区分。
“建区”与“造城”是一道充满思辨色彩的哲学命题,已融合在下沙城市化进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中。
区域之辨——钱塘为金链下沙嵌明珠
2004年,新西湖的倩影已然蜚声海外。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开始对城市东部的下沙频频调研考察。杭州市对下沙未来高瞻远瞩的决策,正从蓝图变成现实。
12年的“建区”思路,要在这一刻升华为建造一座下沙新“城”的魄力与智慧。
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战略决策,确立了开发区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新世纪大学城和花园式生态型城市副中心的三大目标。新城建设是下沙融入大杭州,城市东扩,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客观需要。
新城的塔基是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199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开发区,规划面积104.7平方公里,距杭州市中心仅20公里,处于浙江省“四小时交通经济圈”的中心地位,外围交通极为便捷。到2020年,规划中的下沙新城人口规模要达到60万至70万,建成区的面积将达到60平方公里,这将是一个中型城市的概念。
杭州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绝对是东部下沙新城崛起的一次难得机遇。
下沙围垦历史不超过50年,建区历史不到15年,与杭州老城区两千年的建城史相比,下沙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孩童,但可塑造的尺度更大。杭州老城以西湖为尺度,处处透露出传统江南城市的雅韵。下沙新城紧依钱塘江,更注重城市的包容力、开放性,年轻富有朝气和活力。
下沙新城绝不会是主城的复制品。国际化、现代化、人文化可以概括下沙新城未来的所有个性。下沙有数千名境外人士在此创业,具备杭州准移民最大的居住区域的条件。390多家外资企业,建立起数百项国际分工合作的产业,彰显着新城现代化的潜质,下沙更不失人文关怀,浙江省最大的高教园区在此落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