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前,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公开招募有特长的志愿者,定期为中心老年人提供帮助。半个月过去了,至今仍无一人前来应聘。记者今天来到杭州市福利中心,发现这种尴尬现象令人深思。
今年72岁的汪匹今老人,5年前入住杭州市福利中心,只有小学文化的她入院后开始自学书法,不少作品让儿女们引以为豪。如何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由于缺乏专业指导老师,老人现在很苦恼。像汪匹今老人一样,遭遇“学习烦恼”的老人,在福利中心不下百人,他们好学上进的劲头丝毫不比年轻人差。
老年人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让福利中心的工作人员很着急,由于缺乏相关的专业人员,他们在本月初向社会公开发出了招聘义工的启事:年龄不限,但除了有爱心外,还应有舞蹈、唱歌、书画等某一方面的特长。特别附加条件则是:应聘的义工能定期辅导老年舞蹈队、合唱团以及书画组。
杭州市福利中心作为目前杭州市最大的养老福利机构,入住的老人近700人,平均年龄78.4岁,近半是年过八旬的高龄老人。中心副主任但志婷说,在公开招募义工的信息发出半个多月后,他们接到不少来电,但一听后面的附加条件,就再也没有下文了。
“义工无私奉献,中心却向义工提出条件,这合不合适?”对于记者的疑问,但志婷坦言,限制条件招聘义工的事,中心研究了很久,也是出于无奈。
据但志婷介绍,中心每年都会有超过2000余人次义工上门服务,但大多集中在“学雷锋日”、“重阳节”等几个节假日前后。由于时间集中,义工们往往是一拨出门,一拨进门,搞卫生,演节目,陪老人聊天。每逢这段日子,老人尽管很辛苦,但大多数老人还是非常配合。配合之后,老人们普遍有一种遗憾:如果有专业背景的义工提供帮助多好啊。
事实上,5年来,老人们先后自发成立了书法小组、唱歌小组、舞蹈小组,现在刚刚成立的还有老年人模特队。各兴趣小组亟待更多的专业指导。而这是缺乏文艺特长的护理人员所无法提供的,在经费相对紧缺的条件下,花钱聘请专业人员上门辅导显然不现实。
来自苏州的花勇老人今年77岁了,他现在是中心老人中公认的“百灵鸟”,退休前原本是中学教师的他,入住5年时间里,痴迷音乐,还自学了钢琴。他说,每次有义工上门为他们表演歌舞节目时,他都会去看,美中不足的是,年轻人唱的流行歌曲让他有点“跟不上趟”。如果有人能在经典老歌方面给他多一些指导,在专业唱法上多一些帮助,那他就心满意足了。
与花勇不同的是,80高龄的金浪老人现在是省老年大学合唱团的学员,由于最近坐骨神经疼痛无法下地,所以只能卧床静养,金浪老人充满期待地说,“如果有人能上门提供指导,我再也不用辛辛苦苦地倒3趟公交车,跑到黄龙洞去上音乐课了。”义工组织日益健全的省城杭州,为什么老人的愿望变成了奢望呢?是老人所提的要求偏高,还是现行的义工机制“美中不足”?本报将继续关注此事。(本报杭州8月23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