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围“十大”名至实归
1998年,老虎洞窑址结束第一次发掘时就申报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但由于当时发掘工作尚未完成,文化内涵还没有完全被揭示,所以最后获得了1998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提名奖”。2001年,老虎洞窑的核心内容被发掘出来,那一年,它顺理成章地被评为了“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01年6月,由部分国内考古学界与陶瓷学界的权威专家组成的专家组专门召开了老虎洞窑新发现专家鉴定会。2001年6月7日,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徐苹芳教授在新闻发布会上代表专家组宣布:“杭州老虎洞窑址就是传说中的南宋修内司官窑址”。至此,这个困扰考古界、陶瓷研究界多年的修内司官窑的千古之谜终于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
从2001年评上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至今,四年时间里,市考古所的工作人员一直没有停止过对老虎洞窑出土的瓷片整理。市考古所一位负责人在昨天的会议上说,随着这几年对老虎洞窑址出土遗物整理工作的深入,更多的资料都可以证明该窑址南宋文化层出土的遗物无论是从器物造型、胎釉特征还是从装烧工艺等方面来看,都是与文献所记载的南宋修内司官窑器的特征相吻合,老虎洞窑址南宋文化层就是修内司官窑址这一结论已经得到了陶瓷研究者和爱好者的普遍认同。
“老虎洞”学术价值不容置疑
据了解,关于南宋修内司官窑是否存在以及烧造地点在哪里的学术争论由来已久,比如上世纪90年代中期调查发现的慈溪古银锭湖区的低岭头、开刀山窑址,出土了天青釉类似官窑的瓷片,曾被认为可能是官窑产品。最初的争论是在实物资料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出现的,大家所能接触到的材料不够全面,所提出的观点也不太一致。
不过,随着老虎洞窑址的发现和发掘,专家学者们的意见已渐趋统一。在昨天的论证会上,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克伦非常激动,他说,如今以少数不同的学术争议来否定已经形成的主要研究成果,未免有哗众取宠之嫌。
北大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秦大树说,每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评选,是由中国考古学会和国家文物局共同组织的一项全国性的学术评选活动。考古新发现的评选标准是综合性的,尤其强调了该项考古发现的学术价值和考古发掘工作符合国家的政策规定和田野考古工作的学术规范。被评选上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项目在日后的考古资料整理和研究中出现学术争论,甚至出现与最初发现时有较大差别的观点,这些都属学术研究中的正常现象,并不能由此来质疑“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评选结果。
与会专家认为,对于老虎洞窑址的发现与发掘,无论其最后的研究结果如何,它对推进陶瓷考古和中国古陶瓷研究所做出的重要贡献都是难以抹杀的,现在出现了不同的学术观点,但不能由此来否定评选活动的严肃性和学术价值。
与会专家核心观点
老虎洞窑就是南宋修内司官窑
朱伯谦(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在上世纪90年代,考古学家在老虎洞窑一共发掘出3座龙窑窑炉、4座素烧炉、1处作坊、2个釉料缸、24个瓷片堆积坑,以及生活用的灶、住房等一大批遗迹,整个瓷窑工程浩大,绝非一般的民窑所能企及,因此,将老虎洞窑确定为南宋修内司官窑,应该是毫无疑问的。
沈岳明(省考古研究所第三室主任、研究员)
老虎洞窑确实是南宋修内司窑烧造地点之一,之所以这样判断,主要因为在对老虎洞窑的发掘中,发现有南宋文化层的存在,同时,在南宋文化层中,有与越窑在南宋初期驻地绍兴期间为宫廷烧造的产品类同的器物,而老虎洞所在地址恰恰就是南宋修内司营的所在地,与文献记载的修内司窑相符。
陈克伦(古陶瓷研究、鉴定专家、上海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
将老虎洞窑出土的器物与目前珍藏于博物馆中的传世南宋修内司官窑器物进行对比,可以非常明显地发现,两者不仅在外形上一样,同时,在瓷器的胎釉质地上,也具有极为相似的特点,这为证明老虎洞官窑为南宋修内司官窑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秦大树(北大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老虎洞窑中发现的窑炉,全部是用宋朝特有的香糕砖一层层叠砌而成,制作之精致,等级之高,在建造中如此不计成本,绝非民窑所能达到的,这一点很好地说明了它的官方性质。同时,在窑址中发现的24个瓷片堆积坑中,存有大量的官窑次品,这种将次品官窑集中掩埋的做法,正是南宋为了防止官窑流入民间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