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阳县西部山区山门镇的凤岭山麓,有一幢普普通通的二层小木楼。在硝烟弥漫的抗战时期,这幢小楼凝聚了当年红军挺进师和浙南人民共同的抗日报国激情,见证了抗日军民为崇高理想而艰苦奋斗、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抗战时期南方8省14个革命根据地范围内唯一的抗大式干部学校——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就坐落在这座小楼里。
1938年初春,活跃在浙闽边区的红军挺进师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此时,设在山门的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以“抗日游击总队救亡干部训练班”的名义,在温州《浙瓯日报》等地方报纸刊登公开招生启事,利用畴溪小学的这幢校舍创办了抗日救亡学校。启事刊登后,200多名男女青年报名入学。平阳县党史办的研究人员介绍,当时干校共有教职员工22人,红军挺进师师长粟裕亲任抗校校长。学校开设有游击战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6门课程。粟裕亲自执教《游击战术》。其他红军干部,如副校长何畏、张忍之等分别主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治经济学》等课程。
由于机会来之不易,学员们夜以继日学习,十分勤奋。山门镇91岁的林垂洪当年目睹了抗日健儿在学校宵衣旰食、砥砺斗志的情景。林垂洪老人不顾年迈,带着记者来到了这处抗日的“摇篮”。
小楼里,一切都按原貌摆设,当年学员的衣帽、挎包、学习用的菜油灯、战斗用的梭标、大刀等等,仿佛使人回到了60多年前。
干校的办公室里,墙上的一幅老照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照片上,是当时的红军领导人曾山、粟裕等与干校学员的合影。1938年春,曾山就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编入新四军等问题,来山门传达中央精神,和抗校学员合了影。林垂洪老人指着照片上一个个英姿飒爽的身影说,这些年轻学员当时都只有十八九岁,个个爱国激情高涨。为了学好本领打日本人,他们早上五六点钟就起床做操,练习游击战术。在山门街上,每天清晨都能听到军号声和学员们高呼的抗日口号声。学员们不仅学习刻苦,生活也极艰苦。寒冬天气,他们打地铺睡在祠堂里,用冷水洗澡。刚开学时,一些红军干部都穿短裤过寒冬。
在离干校不远处的山脊上,耸立着一座由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震书写着“北上抗日出征门”大字的大台门。1938年3月18日,抗校的部分学员和被编入新四军的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将士一起,由粟裕率领,在这里集合出发奔赴皖南抗日前线。
在这支500余人的北上队伍中,虽然抗校学员所占比例很少,但他们从心底喷发出来的“抗日救亡”的呐喊声震撼了浙南及周围地区。在他们的影响下,山门镇及周边地区就有240多名热血青年随部队北上抗日。这些平阳子弟兵后来大部分在抗战中为国捐躯。
抗校留给学员们的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们的革命人生。除了北上抗日的学员,抗校当年还有大批学员留在当地从事抗日救亡工作。有些学员辗转到了陕北,有的学员参加了新四军部队。当年的抗校学员黄义桃老人今年已经95岁了。他女儿黄虹说,老人对抗校那段历史很留恋,经常举当年在抗校时艰苦学习的例子激励她们。他自己在离休以后坚持上老年大学学习,一直到90岁。
虽然这所抗日救亡干部学校只办了两个多月,但她唤起浙南青年抗日爱国热情及其在我党抗战史上的地位永远留在后人心中。抗校如今已成为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核心景点之一,今年头5个月,来此参观的已达2万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