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2003年12月31日,杭州市在下城区朝晖街道大木桥社区建起第一个“春风送温暖爱心超市”。其后,各种形式的慈善超市在杭州各社区陆续“开花”,目前已经有38家,共接收了价值629万余元的捐赠物资。此外,宁波、衢州、温州等地也陆续建起慈善超市。
从今年8月31日起,省民政厅正式出台《浙江省慈善超市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我省的慈善超市建设将步入一个规范化、经常化的轨道。
政策解读
超市实行“连锁”制
建设慈善超市要采取连锁方式,乡镇可通过固定的慈善超市场所发放捐赠物品,也可采用农村传统集市摆摊的方式,发放捐赠物品。
调配制度更灵活
由民政部门统一组织物资筹集,或由民政部门组织、由街道负责接收后提供。一般在超市开张之际组织一次,每年10月开展扶贫捐助送温暖活动时,除送往对口支援的兄弟省外,留一部分放在超市。
超市开张后,企业或者社会居民自愿捐赠物品、资金,由超市接收登记。经县(市、区)民政部门确认后,各超市间物品可相互储存或调剂。
市民捐赠有凭证
接收捐赠物品时,工作人员要向捐赠者开具收据捐赠凭证。接收捐赠物品后,要按规定进行消毒、分类、储存,并标注价格或点数。
超市价格多元化
由民政部门或街道根据当地实际,按困难程度发放储有一定金额或点数的“爱心卡”、“春风卡”等,困难家庭凭“爱心卡”、“春风卡”及“困难家庭救助证”到所在地慈善超市领取相应金额的慈善物品,并在救助卡上予以记录。老弱病残以及其他行动不便者,可由人代领慈善物品,也可由工作人员为其送货上门。
慈善超市内物资一般分为三档:一档是最低价或超市价,面向困难家庭;二档是优惠价,略低于市场价,面向辖区居民;三档是“爱心价”,高于市场价,购买商品者等于奉献爱心。二、三档产生的利润用于慈善超市运作。部分物品可实行限期、限量供应,在规定期限内不得重复领取限量供应的物品。
记者调查
走访第一站:下城区东新街道慈善爱心家园
今年1月25日,下城区东新园小区里开出了杭州最大的一家慈善超市,每周二、四固定开放。它主要接收居民闲置的生活用品,并不具备“造血(盈利)”功能。
现状一:衣服多电器少
“你看看,我穿着好吗?”家住三塘桃苑的低保户林女士在捐赠物资区看中了一件呢制大衣,拉着超市的工作人员叶岚给她提点意见。这件标签上价值329元衣服,只需要花30个点(每户困难家庭每年可获得200点)就可以拿走,她欣喜地比了又比。
记者发现,捐赠物中大部分是衣服。叶岚说,这里一大批款式时尚、质地精良的新衣服,都是由武林路女装街等单位免费捐赠的,很受欢迎。而市民捐赠的七八成新衣服,却少有人问津。大米、油、盐等困难家庭生活必须品,基本都由区慈善总会拨款购买后调剂的。目前困难家庭最缺的是二手家电,而超市最缺的也是这些物品。
叶岚介绍,超市刚开张时,居民们只要有可用的二手电器都会捐赠,当时电器柜台几乎摆满了,还出现了200多人排队抢购的场面。但几个月过去了,电器捐赠非常少了,现在货架上只有几样有瑕疵的旧家电了。
小建议:慈善超市要有生命力,管理部门要使捐赠渠道更通畅,把捐赠点连成网络。宁波江东区的白鹤街道丹顶鹤社区把“奉献超市”搬到网上,使所有超市的物品做到相互调剂,困难群众可以各取所需。在没有联网的情况下,形成连锁店模式。下城区已经计划建立慈善捐赠网站。在农村还可以采取摊位式的运作模式。台州温岭市选择了几个镇,在农村传统集市时,摆一个摊位,接收捐赠物品,同时让困难群众在集市日领取物品。
现状二:捐赠物品可能继续“闲置”
“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捐赠物品”,这是慈善超市的规定。东新街道民政科副科长于颖华说,接收居民和社会团体闲置的生活用品,是慈善超市物资的一个重要来源,但也带来了不少尴尬。一些居民捐赠了电器衣物,但领取情况并不理想,不少物品再次“闲置”。比如一些家电在家中已经放了好几年,居民捐的时候以为好的,其实内部电路早就老化了。即使经志愿者维修勉强可以用,但性能已经非常差了,根本不会有人来领取。而且超市容量有限,堆放的东西一要消毒,二要清理,三要归堆,还不能随便处理,给以后再运作带来一定困难。
因为市民捐赠物品不理想,一些困难户甚至提出,政府每年免费给的200个点还是折合成现金算了。面对市民的质疑,于颖华表示,倡导慈善超市是让居民都来奉献爱心,不能简单用钱来衡量。
小建议:慈善超市目前在物资接收上,主要由居民主动捐赠,很可能造成信息不对称,即困难群众需要的东西,超市里没有;居民家里闲置的,反而可能是困难群众需要的。要加强信息服务和宣传工作。可以由街道社会救助机构、社区救助室在低保核查或上门服务时,征求困难群众所需物品,一旬或一月用适当方式公布。另外,经民政部门调查,目前所有的慈善超市,米和油流动得最快,衣服的需求量很少。电器产品,除检修外,还应有一个使用说明书,以免留有“后遗症”。像宁波江东区,规定由社区加盟企业对电器产品进行检修,出具合格检修单。
走访第二站:西湖区文新街道慈善互助家园
今年6月27日正式开张的文新街道慈善互助家园,是杭州首家走市场化道路的慈善超市。与其他坐落在社区里的慈善超市不同,该“超市”占用的是昂贵的街面房,相隔几十米就是城西最热闹的西城广场。
“慈善超市”依旧是超市,有收银台,有现金交易,超市对所有普通市民开放。另外,该超市为街道提供公益性岗位,招聘了两名“4050”人员到超市工作,每月每人500元工资,并替其交纳养老保险金。
现状:亟需扩大“客源”
这个超市占地约60平方米,就像一家普通的便利店。货架上物品比其他超市的要低一些,困难户凭相关证件,可以再打9.5折。在捐赠的物品区,仅供持卡的低保户挑选,一件全新的外销毛衣,只需要8元钱。而一些闲置的小家电,就直接“送”给困难户了。
记者看到,除了三三两两持卡的困难群众,前来光顾超市的普通市民还很少。据超市管理人员赵晶介绍,文新街道的低保困难户总共只有21户,而且超市开张时间不久,普通顾客还仅限于附近居民,因此显得有些门庭冷清。如何扩大受益面还需进一步摸索。
西湖区民政局副局长朱美茂告诉记者,今后文新街道慈善超市可能会采取“双重价格”。一个是“春风价”,基本是成本价或更低,专门面向困难群众;一个是“爱心价”,献爱心的市民可以通过选购高价商品间接捐赠,产生的“利润”全部划入慈善助困基金,为慈善超市的运作提供良好保障。
小建议:在一些档次较高的社区,慈善超市如果仅限定困难对象,会缺乏生命力。如宁波海曙区,把流动人口也纳入超市服务对象。只要他们参加社区的公益服务,就给予相应积分,可以到超市换取相应的物品。这样做,不但扩大了超市的“客源”,而且使流动人口能更好地融入社区。
走访第三站:西湖区西溪街道慈善互助家园
这是记者现场看到的最热闹的一个慈善超市。它坐落在西溪街道的下马塍社区,辖区内有近200户低保、困难家庭。一个季度,街道民政科给低保户60元,困难户为45元,扩面困难家庭为30元。
现状:最缺的是人手
西溪慈善超市利用下马塍社区现有的房子,划出了五六十平方米的场地。“我们这里的东西走得特别快,刚搬上货架,又空了。”西溪街道慈善互助家园的工作人员马波边忙边告诉记者。货架上,市价四五十元一套的大套搪瓷锅现价15元,一上午就有四五套被抢购走了。家住石灰桥社区的八十高龄的王大爷看中了一件八成新的黑色呢秋衣,只需要5元钱,大家看了都说好。低保户李先生带着儿子前来,货架顶端放了许多免费的毛绒玩具,小朋友喜欢就可以拿走。
该超市每周开两天,但由于群众顾客多,每开一次需要8个帮扶救助人员参与服务,在采访中,每个工作人员几乎都忙得不可开交,在这里,人手紧缺是最大难题。
小建议:为了降低运作成本,大部分超市的工作人员都是由社会救助或者社区工作人员兼任,不拿任何报酬。可以结合低保对象参加公益劳动和社会服务的制度,对超出公益劳动和社会服务的时间进行积分奖励,积分可以到超市领取相应物品。此外,还可以考虑把劳务当成一种爱心加入捐赠的行列,社区居民除捐物资外,也可以捐劳务,以帮助日常生活有困难的群众。
新闻附件
什么是“慈善超市”?
“慈善超市”起源于美国的“好意慈善事业组织”(GoodWell),是非营利机构开办的一种免税“公司”,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其主要业务是接受、处理、销售市民们捐赠的旧物,一般采用“前店后厂”模式,即前面是“慈善商店”,后面是捐赠物品的维修处理车间、工厂。我国的“慈善超市”出现于上海,随后广州、沈阳、温州、苏州等地也都陆续开办起来。
在《浙江省慈善超市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办》中,对“慈善超市”定义为:包括奉献超市、爱心家园、真情超市等,是指以经常性社会捐助站(点)为依托,以解决社会困难群众临时生活困难为目的,以有针对性地募集和发放为主要形式的经常性社会捐助或社会救助机构,是社会捐助和慈善事业结合的重要载体,是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落实在基层的重要平台。
慈善超市救助的对象,包括社会困难群众,包括城乡低保户、高于低保标准的边缘户和因突发事件造成生活困难的其他居民。目前杭州市受助人数已经达到964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