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党赢得抗战胜利的时代启示
□吴海燕胡世明
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走上世界政治舞台奠定了坚实基础。尽管现时代党所处的政治地位、社会环境、肩负的任务已完全不同,但党在抗战时期的不懈努力和成功经验,对于今天我们强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有着深刻启示:
弘扬民族精神,巩固具有亲和力的主流意识形态。社会普遍认同的意识形态是政党获得社会民众赞同和支持的基础。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以“愿与人民共患难,誓拼热血固神州”的大义精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为理想信念的选择和民族精神的发展作出了跨时代的贡献,在全民族中拥有了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当前,社会的结构性变化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变异,需要党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聚合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和有利于追求真、善、美的精神文化因素,形成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之上的、富有亲和力的主流意识形态。
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执政有效性。政党的领导权不是通过强制与命令来建立的,而是基于被领导者的自觉接受、信仰和共同利益。抗战时期党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形成了三大优良作风。同时,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建立起完全不同于沦陷区和国统区的社会制度,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民族力量。新时期面对社会的“四个多样化”,党要把人民的选择与历史的选择融合在一起,密切党同各阶层群众的联系,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动员力,实现资源整合的最大化。
强化党的宗旨,谋求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但“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意志。”抗战时期,党始终把提高人民的政治地位和改善人民的生活作为党的抗日救国纲领之一,把廉洁奉公贯穿于干部任用、管理、考绩之中,把发动群众、强化监督作为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中国共产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发展壮大和成就伟业的,面对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广大党员必须继承优良传统,始终牢记“两个务必”,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现实利益。惟有如此,党才能更有效地得到广大人民的认同和支持。
加强民主建设,推进政治文明。科学、民主、法制,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抗战时期党提出了一系列以民主为核心的制度建设和战略构想,实行了许多群众乐于接受的政策和变革。陕甘宁边区的“三三制”政权更是中国共产党民主思想的集中体现,它不仅调整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更重要的是为边区政府塑造了法理型的政权模式。在我国,党是国家的历史前提和政治前提,但党的领导不能替代国家政权对社会的组织和管理。因此,要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高度重视作为制度形态和基本政治生活的民主建设,强化人民群众对政治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坚持求同存异,谋求和谐合作。“求同存异”就是既要寻求和增进共同性,又要注意差异性。抗战时期,党以爱国、抗日为共同目标,不计党派恩怨,倡导并形成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赢得抗战的胜利。新时期的“求同存异”要求党在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允许党外人士在政治信仰、价值判断、道德追求、利益选择、改革主张等层次和要求上的差异,以及在参政议政中的不同见解和主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作为基本政治制度已经确立,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还有许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