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
王保娟:每次当我感到撑不下去时,我就暗示自己有超能力,能熬过去。
忍饥挨饿身兼5职
“能念大学,于我而言已经是莫大的幸福了。”特困生王保娟阳光般的笑脸上,看不到贫困的一丝阴影。但是,随着交谈的深入,我们发现她对于贫困有一种近乎过敏的自尊。这更令我们对她心存怜惜,毕竟她小小年纪便肩负了生活和精神的双重压力。
母亲早逝,父亲再娶,王保娟是爷爷拉扯大的。18年来,王保娟和爷爷生活在山东泰安一幢墙脚开缝,房梁开裂的土坯房中。二亩薄田里收的打的就是爷孙两人的经济来源。初中三年,王保娟辍学三次,每次暑假都是含着眼泪把书本文具收拾回家。为了完成学业,15岁的王保娟在村里给一家毛发厂加工头发,开始了自己勤工俭学的生涯。
作为特困生,王保娟在希望工程和浙江大学绿色通道的帮助下,顺利地成为浙大的一名新生。但是,还没有来得及体会初来大学的新鲜感,王保娟就开始为生活费发愁。
在遭遇了无数次的被刷后,王保娟好不容易找到了第一份家教,每周要去给一个初三的孩子上三个晚上的课。下午结束学校的课程后,她常常连饭也没顾上吃就得赶过去。每次晚上上完课,她忍着饥饿,辗转回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晚上10点钟。此时,她还要打起精神来复习功课。
“累,累,还是累!”王保娟叹了口气说,“晚上只要一靠上枕头就会睡着。”最多的时候她同时干了5份工作,家教、学校办公室值班、宿舍管委会、少年宫兼职、学生工作,除了上课外,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各个岗位之间奔波。每个月只有200元的伙食,营养不良,加上高强度的学习和工作,终于让王保娟支撑不住了。
她大病了一场,但身体稍好一点,她又开始打拼。“心理暗示很重要。每次当我觉得撑不下去的时候,我暗示自己拥有超能力,告诉自己我能熬过,一定能做到。”话说得很平静,但王保娟的脸上露出了坚毅的神情。
两年来,“吃了这顿愁下顿”的危机感让王保娟忙得有点喘不过气来,但她一分钱也没跟家里要。今年暑假,她跟同学到某公司暑期实践,自己设计了调查问卷,把杭州的高校都跑遍了,发放了1500份。酷暑里,被晒得脱皮,也没叫一声苦。
“吃的穿的我都可以自己赚回来,但时间赚不回来。”在大学里,“一直觉得内疚的是花费了很多时间,少看了很多书。”刻苦成才是自己的使命,她抓住一点一滴的时间读书学习,先后荣获浙江大学学业优秀三等奖、优秀学生等荣誉称号,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4年,王保娟还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国家一等奖学金。
杭州师范学院
王虎:贫困的事实我们不能改变,但能保持一颗昂扬的心。
咬定一等奖学金
王虎是贫困生中少有的没有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面对我们的疑惑,他说我能靠自己的努力完成学业,的解,他不仅出色地维持了自己的学业和生存,还能省下钱来寄给家里。
戴着厚厚黑框眼镜的王虎,看上去老成朴实。这个苦水里泡大的孩子,对贫穷十分坦然。他出生在桐庐大奇山下的大脉村。虽然称其为“家”,但打他出生的头一天起,房子就是借别人家的旧房,到现在已经搬了4次家,仍然是借人屋檐下寄居。
父亲无业,妈妈一直在村办厂里做最费眼力的质检工作,每月500元工资是家里的唯一固定收入。“我很早就意识到家里的贫困,但艰辛的生活是我唯一的财富。”提及母亲,他的眼眶红了一下,但他很快就低头用笑掩饰过去。
艰苦的努力下,王虎成了是村里第三个大学生。家里给他支付了3500元学费后,已没什么能力给他提供生活费了。因此,刚踏进杭州师范学院时,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家教。头一次工作,他就接了两份家教,报酬分别为两小时25元和30元。他说,夏天最多晒黑点流点汗,最怕的就是冬天。为了省下2元的车费,他舍不得乘公交,冬天早晚都骑自行车往返,耳朵上的冻疮被风吹得直流血。
后来,学校的美术老师推荐他去一个艺术类的高复班带学生。同时,他又去单独带了三个艺术类的高考生,而且那三个学生全考上了名校。“这可以说是我‘事业’的转折点。我并不把家教当成谋生手段,我总是倾囊相授。”王虎实力加上努力,找他当家教的人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他接了三份工作——给高复班、剑桥英语初级班上课、还有一份家教。
王虎给自己定的生活费是每月400元。面对同龄人间的攀比和炫耀,他总是心如止水,一切生活用品都是严格按需添置的。同学的旧衣服送给他,他都是欣然接受的,并不觉得有碍自尊。“只要能顺利完成学业,不在乎人家怎么看我!”对吃的,他更是不挑剔,有时工作也忙,干脆直接省去一顿。老师、同学也很照顾他,常给他带好吃的。除了自行车、MP3、手机外,他所有的财产就是书,他每月那400元生活费中有近100元都进了书店。
进大学后的每个学期,他一直拿学校的一等奖学金,综合素质和综合测评每年都是名列前茅。在大二下半学期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现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还是大一042班的副班主任。
面对未来,他自信地说:“穷困是我们不能改变的事实,但我们能改变的有很多,最重要的是对任何事情都要保持一颗昂扬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