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认为是记者
2004年6月中旬,准备停当后杨松坐上了去往河南的火车。
从郑州下车后,坐三个小时的汽车就可以到达上蔡县。然而,杨松并不知道在哪里坐上车,“请问去上蔡县在哪里坐车?”在汽车站杨松找到了一个长途汽车站的工作人员,那人的反应让他吃惊不小:“你是不是记者?”
在上蔡车站下车后,杨松就开始问路。按当地人的指示,他搭了一辆当地的“蹦蹦车”。“蹦蹦车”司机听说要去文楼村的,特地加了一句:“去文楼?你是记者吧,自从文楼‘出名’后就没人去那了,凡是去文楼的就只剩记者了。”
跟司机聊上之后,杨松得到了一些最基本的信息。过去,有人要搭车去文楼,司机是肯定不去的,发展到后来司机们会勉强将客人送到离村口百来米的地方,但是要想进村是万万不可能的。
“不过,我去的时候还好了,那时文楼的疫情已经得到控制,司机甚至把我送到村头指定的地点。”杨松回忆到。
然而,在与“蹦蹦车”司机交谈中,杨松发现就是同在上蔡县,人们对文楼这样的村还是有着明显的排斥心理。
司机告诉杨松,文楼村发现病情之后,很多与文楼村有亲戚的外村人都与该村的亲戚断绝了来往,而此后尽管其他的村里也陆续有艾滋病毒感染者被发现,但其他村里的人还是对文楼有着莫名的恐惧。
前几次的调查让杨松明显感到村里人与村外人有一种看不见的隔膜。
而村里人对艾滋病的态度亦让杨松感觉到很大的惊异。
“我们几个都有病。”几个村民对陌生的来访者并不隐瞒,一个已经患病的孩子甚至主动让杨松为他拍照。村民的坦诚使杨松有了进一步了解情况的机会。在村里进行调查的过程中,杨松发现很多村民对艾滋病的几种传播途径都了然于胸。
“村里人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对患病的人退避三舍了。”杨松发现村里患病的人与没患病的人相处起来非常的自然。杨松认为这可能与政府对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有很大的关系。在村里杨松发现,患病者都能够非常配合的进行治疗。
今年五·一期间,杨松的同学小强也跟随他一起来到了文楼村。小强在自己的日记里写到“在文楼村的几天里,我们并没有明显感受到有歧视与被歧视的现象,村民之间相处得也很融洽,并没发现有正常人与艾滋病人不相往来的情况。”
“看这个小孩挺可爱的,可怜啊,也感染啦,”与他们一起聊天的一位中年妇女满怀温情地说着,“他的爷爷奶奶都不在了,妈妈也患有艾滋病,爸爸是家里唯一没检出问题的人,可是爸爸去外省打工再也不回来了。”说着摸摸小家伙的头,“我们也都尽量帮他母子点儿,一个女人拉扯个孩子不容易啊。”
对上面这一幕村民之间融洽相处的情景,杨松每每想起就感叹不已。
在距离卫生所不远的田地里,几座新坟平添了几分凄凉。这些死者中绝大多数是死于艾滋病,目前文楼村已经有10 0多人死于艾滋病。死亡的威胁成了悬在村民心头的一块重石,只要不发病,部分村民还是不愿检测化验的。
一位染病的妇女,丈夫已经到东南沿海打工三年没回家了。婆婆说:我儿子都常年不回来了,如果孩子查不出病还好,查出来了就要离开我们这个家。”杨松根据多次调查的经验,这个皮肤已经出现斑点的孩子显然应该患病了。但孩子的母亲为了维系这个家庭却坚持不让孩子去做检查。村民告诉杨松:“明明知道自己是艾滋病,但是还不想捅破这层窗户纸,怕承受不了这个压力。”
要工厂不要救济!
在村里,杨松遇到一位杨姓的患病村民。她告诉杨松,刚查出病时感觉没法活了,后来就开始琢磨怎样生活下去,正如政府提倡的、乡亲们说的那样怎样去“生产自救”。首先就是养好家里的几头牛,因为家里就只有这是最值钱的了,也是最能带来经济效益的途径,所以她就开始把这些牛当宝贝,拼命的喂养,渴望它们能为自己带来希望。
后来的一件事让她更是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一次上边的领导来村里检查防艾抗艾工作,号召大家生产自救,并承诺政府会尽力帮助大家,这给广大村民带来了很大的希望。
“当时一位领导亲口对我说我们可以养猪致富。我说我们没本钱,他说你们自己想办法解决一些,其他的他们会为我们解决的,还说关键是要干起来”,她一边说一边打手势,情绪也很激动,“我跟丈夫一商量,打算把牛卖了,投资养猪,因为领导说了,只要干起来,资金缺口政府会补给我们。”
“我家的牛一共卖了2000多块,垒完猪圈,买了些猪仔,就没钱了。猪有了病也没钱治。我们就想去找政府解决点资金困难,但后来那位领导调走了,帮扶资金也就没着落了。”泪水从她眼角跌落下来,嘴唇也颤抖不已。
村民老程,现在养了几千只鸭子。这位老人想跟杨松谈“自救”的话题,并满怀希望的渴望这些鸭子能够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在这位老人看来,自己想办法赚钱来养活自己要比一味的伸手向政府要救济好得多。
“如果可能的话,政府最好能够帮我们发展一些工业,建工厂比救济更好。”老人表达了自己的期望。
据村民说,以前文楼村到处都贴着“防治艾滋病,人人有责”等标语,而如今都换成了“保健康,奔小康”等。按工作组的说法,以前村里的标语中总是反复出现艾滋病几个字,很容易让人产生恐惧感。后来工作组把村里的标语改了,就是要让村民改变观念,给他们树立一种生活的信心:要自立自强。
现在,村庄的每个角落里都进行着文楼村民经济发展与生产自救的讨论。村民们表示,最好的办法是因地制宜搞自救。他们表示,在对待艾滋病的态度上,各级政府部门的思路是明确的,只有配合好了相关的帮扶工作,才能使村民更大范围地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