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人,有钱!”
“浙江农村,富!”
“浙江的乡镇像城市。”
走出浙江省,我们时常能够听到这样的评价。
在日前召开的“2005中国最发达县域经济论坛”上,浙江再一次显示了其县域经济的活力:在最新出炉的全国百强县名单中,浙江的上榜县有30个,数量连续三年位居全国之首;在前十位的排名中,浙江省的萧山区与绍兴县分列第七和第九。浙江为何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专家在解读这一排行榜的同时,也为县域经济的新一轮发展提供了思路。
从2000年开始,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综合发展指数前100位县以及重要单项指标的前100位县。浙江省统计局农村经济调查处副处长王科跃对记者说,时至今日,百强县不再是简单看经济指标,而是细化为33个指标,涉及综合经济、产业发展、投资贸易、基础设施、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发展资源等各个方面。今年,又新增了一个文化指标,藏书量也被列入其中。
政府“放权”三年收到实效
记者从省有关部门了解到,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连续18年居全国各省市之首,县域经济总量占全省经济总量的近80%,浙江为发展县域经济而采取的一些改革措施,客观上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比如,从2002年10月起,我省开始对17个经济强县和3个区实施“扩权”,原来必须到省里审批的一些项目,县里可以“自行作主”。“扩权”的范围包括12大类、313项具体审批权限,涉及十几个政府部门。
经济发达的萧山是从1997年开始享受“特权”试点的,扩权5年间的全国百强县评比中,年年都在前十名之列。对此,萧山人的感受是,放下来的权力就是生产力。
浙江大学经济学教授金雪军认为,浙江省政府对民营企业及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较大,而发达的民营经济又“反哺”了城镇建设。“有钱”的政府有实力在环境整治、农村医疗、养老体制改革等方面加大投入。他认为,浙江能有那么多的县进入全国百强,与经济、社会、环境等和谐发展是分不开的。
浙江县域经济大多“白手起家”
虽然我省进入百强行列的县连年上升,但进入前十位的始终不多,而且排名并不靠前。
省发改委的一名官员分析说,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浙江县域经济发展完全依靠民间自有资金一步步积累而成,这与江苏、广东等地县域经济依靠吸引外资为主的发展模式完全不同。“白手起家”与“吸引外资”,两种发展模式各有优劣。吸引外资的结果是投入大、见效快,但也存在一定风险;而依靠自有资金发展,投入小,起点低,积累过程长,产业结构偏向劳动密集型,但稳定长效。
浙江大学经济学教授叶航认为,浙江县域经济强,就强在民营经济发达。分布于浙江城乡县域的块状经济,就是在创造个性,培育特色中诞生、繁衍、发展起来的,形成了以县市为核心的产业集中地,比如以绍兴为中心的轻纺产业圈,以义乌为中心的小商品产业圈,以永康为中心的五金产品生产地等。
民营产业发展要越“县”
浙江县域经济的这种特点,是优势还是劣势,专家学者见仁见智。
叶航教授认为,民营经济更适合现阶段我省县域经济的发展。虽然与江苏、广东等省相比,浙江省在土地、资源、能源等经济发展要素上并不占优势,但多年来的自我发展模式,已经使浙江县域经济形成了比较好的自我调整,自我适应的机制。
省发改委的官员分析说,民营经济通常是在大量消耗土地、资源、能源等要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浙江省这样的资源小省来说,这种“平铺式”的发展模式并不合适。依靠自有资金实现发展,也使得我省民营企业起点较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虽然我省形成了以县(区)为中心的产业区块,而且这些地区产业发达,整体实力强,但真正树立起自己知名品牌的大企业却不多,国际知名品牌更是稀有。缺技术、缺人才、缺品牌,是浙江民营企业遇到的普遍问题。
此外,我省的产业区块仍然停留在行政区划的层面上,彼此间甚至存在相互竞争局面,相同的产业区块之间还没有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分散的资源需要整合,狭小的空间需要拓展,发展的模式需要转变……这一切,“也许需要十几年的时间”。
“百强数量全国居首,说明浙江县域经济的实力,排名靠后则说明还有上升的空间。”这名官员说。
强县指标应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郡县治,则天下安。”这句话在论坛期间被与会者与媒体反复提及。论坛结束之日,与会者以“全国百强县(市、区)”的名义,发表了《全国百强县争创“和谐先锋”》的宣言,也称“柯桥宣言”。《宣言》一共有八条,提出“加快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大力弘扬社区文化”等发展目标。
在论坛举行的同时,有媒体在绍兴县做了“百姓眼中的强县要素”的社会调查。被调查者普遍认为,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是体现“强县”的两大要素,而人均收入则是老百姓最关心的内容,占比例的39.8%。
在调查中,被调查者对“强县”政府的期待包括降低失业率、缩小贫富差距、强化社会治安、大学生就业、健全社会保障、稳定房价、缩小城乡差距、保护环境不受污染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老百姓认为马路文明、城市绿化、公共设施建设和文化遗产、民间风俗的保护,更能体现一个强县的城市风貌。
在“对未来的希望”一项中,企业职工最希望稳定房价,教师和公务员最希望提高收入水平,18%的私营企业主为交通拥挤烦恼,42%的企业职工最担心下岗。
对“强县”而言,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民间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