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余姚,东风小学出来的学生和别的孩子有点不一样——他们以及他们的家庭几乎都不用塑料袋;一旦有人离开教室,总会有人主动关灯;无论天气再热,只要人不多,电扇就会关掉;这个学校的孩子们不吃口香糖、不带餐巾纸,而是用上了小手帕……
这一切,与学校延续了15年的节能教育是分不开的,从1991年起,该校就坚持用自编的《节能与环保》教材向学生讲授节能知识。尽管更换了三任校长,教材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改编了3次,但学校始终延续着节能教育——每周一节节能知识课,每周一次节能主题活动,是15年来不变的传统。该校因此成了全国第一所开展节能教育并受到国家经贸委等7家单位联合表彰的学校,还是全国首家编出节能教材并在国家科技展中展出的学校。
培养“节能小专家”
一度电能干什么?能烧开8公斤水、看10小时的电视、洗净50公斤的衣服、普通电扇可以连续运转15个小时、炼钢150克……这是余姚东风小学的特殊教材——节能。
至今,东风小学为社会培养了3000多名“节能小专家”。别看他们年纪小,个个都是社区里有名气的“节能专家”,哪里有水电浪费的现象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
东风小学校长范红月告诉记者,该校的节能特色教育始于1991年的“全国节能宣传周”,通过每周一节“节能与环保”课、班队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多个途径全面展开节能教育。
记者在学校的陈列室看到,孩子们用废布料做了工艺画,用贝壳制成了美丽蝴蝶卡,还用一次性筷子做成了椅子和水桶。范红月说,这些只是废物利用,从1996年起,孩子们就开始利用每年寒暑假,收集废弃易拉罐,并把卖掉的钱作为“爱心基金”,救助贫困失学儿童,到目前为止,已累计发放10余万元。
带动全家一起节能
节能教育,不只是课堂上的教授,很多小朋友还能学以致用,带动整个家庭开展节能活动。
四年级的黄锦芝同学,暑假里家里来了客人,开起了空调。可当妈妈把空调打到23℃时,她有意见了,一定要妈妈把空调打到27℃,她一本正经地告诉父母:“空调打高1℃就能节约很多电!”
五年级的一个小男孩,有一天晚上发现家里的自来水龙头坏了,不停地滴水。妈妈说:“我明天一早就叫人来修理,不就是一点点水吗?”可他就是不肯:“水龙头滴一个晚上,可以滴好几脸盆水,如果每户人家都这样,就会浪费很多的水。”“后来,我连夜找了人,把自来水龙头修好了!”这个妈妈告诉老师。
还有殷思瑶小朋友,听了如何节水一课后,回家要求爸妈也在抽水马桶的水箱里放入一只可乐瓶,爸爸说:“我省一包烟,这水就够你用了。”可女儿就是不依不饶,直说得父亲点头为止。
这样的故事,几乎每位东风小学的学生家里都发生过:何暑同学看到家里的客厅一直点着6个灯泡,就要父母拆下2个来;韩丹小朋友上了如何节水一课后,回家要求爸妈以后要用淘米水浇花;胡颖异同学看到家里正在装修的客厅安装的吊灯用的全是白炽灯,立即建议父母换成了节能灯……
节能成了一生的财富
东风小学的柴利波老师告诉记者,今年暑假,学校对多年前毕业的学生进行过回访,结果发现小学阶段的节能和环保特色教学,对于曾在这个学校就读的孩子们来说,也成了一生的财富。
现就读于美国耶鲁大学的该校毕业生孙历汉,暑假回国的时候告诉父母和老师,小学阶段的节能教育让他受益匪浅,美国的教授看见孙历汉身上表现出来的节能细节,都夸他素质好。
而就读于中国矿业大学能源学院的余燕燕,曾参加省节能演讲比赛获得一等奖,她在给母校的信中说道:小学的节能教育激发了我对能源开发的兴趣,我立志一生将投身于祖国的能源事业,这是我无怨无悔的选择。
正在浙江大学医学院就读大三的吴盛,曾是东风学校的“节能员”,现在则是班级里的团支部书记。他告诉母校的老师,他发现学校的宿舍里,每天早上6点灯就亮了,感觉浪费,就号召班级的宿舍,睡觉前先把灯全部关掉。“回去以后,我会发起号召,让学校4000多个宿舍的同学,每天晚上都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