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无疑是近年来全球反倾销的重灾区,而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凭价格优势取胜、所赚贸易顺差约占全国一半的“浙商制造”,自然而然地也成了国外市场的众矢之的,频频遭到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反倾销等贸易保护与壁垒。
在9月26日举行的浙江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新闻发布会上,浙江省外经贸厅副厅长金永辉透露:自2002年至今年8月,浙江已遭遇美国、欧盟、土耳其、印度等18个国家提起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别保障措施、纺织品特保和337调查等贸易摩擦案件116起,涉及直接涉案金额28亿美元,分别占到全国的1/3和1/4左右。“浙江何以成为遭遇国际贸易摩擦的‘重灾区’”。金永辉认为,原因在于近年来浙江对外贸易的大发展,以及与浙江经济结构、经济发展的特点有关。
据介绍,从1998年浙江外贸出口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到去年已达到582亿美元,今年更有望突破700亿美元,年均增长在30%以上。“当你势如破竹地占领他国市场的时候,必然要遭遇对方抵制。”金说。
同时,浙江经济以“小商品大市场”著称,出口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较低,导致出口产品成本不高。据了解,目前浙江化纤染色布出口的每米均价在0.8~0.9美元,袜子均价为每双0.21美元,领带均价为每条1.6美元。一位企业老总说,几乎接近成本的价格,极易给人以低价倾销的口舌。“一些商品的出口市场过于集中,造成出口能力旺盛,在短时期内拓展市场迅猛,自然会令某些国家惊恐不安。”浙江经贸委一位官员说。
此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我国实行的“制度歧视”和出口的秩序等,也使贸易摩擦成为浙江出口贸易发展中‘必然遇到的问题’”。
据了解,从1998年到2004年,浙江有出口经营实绩的民营企业由379家增加到6623家,出口金额由9.62亿美元增加到了238.16亿美元。到今年8月底,全省获得进出口经营资格企业达1.88万家。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成为浙江出口经营主体和浙江外贸出口新的增长点的同时,也给浙江外贸经营秩序带来了严峻考验。“贸易摩擦是一种正常现象。”金永辉认为。浙江已提出了一些应对思路:探索公平贸易前期管理工作,严格整顿低价竞销并处罚相关企业;完善预警机制,建立起内外一体的公平贸易信息网络和合作渠道;探索建立律师援助机制,降低发案率,提高应诉率和胜诉率。
目前,浙江省已在全国率先成立公平贸易工作机构,专门负责、指导我省国际贸易摩擦应对工作。今年9月,百名反倾销法律人才培养工作第一期培训在杭州顺利开课。《浙江省出口反倾销管理办法》列入了2005年度政府规章计划项目,成为第一个积极推动出口反倾销地方立法工作的省份。浙江也是第一个积极推动“两反一保”等国际贸易摩擦案件信息和数据统计标准化管理的省份。
与此同时,浙江正积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培育出口品牌,加快境外投资力度。据商务部最新统计,浙江境外投资企业数居全国第一位,到今年8月底,境外投资累计达到6.85亿美元。
金永辉认为,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加快及对外开放不断深入,中国已逐步进入贸易摩擦高发期。贸易摩擦“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公众,都应保持平常心态去积极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