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用人单位的务实并不排斥文凭。
四年本科、三年硕士、三年博士,在杭州一所高校连读十年寒窗的赵雅雯终于等来了要把自己嫁出去的时候。然而,博士学位证书带来的喜悦体验时间并不长。总之是高不成、低不就,择业的处境有点尴尬。小赵红着脸说。
更多进场的用人单位对高级人才的理解与需求完全出乎人们意料.
最近,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的多场高级人才招聘会上,博士文凭不抵工作经验的现象屡屡可见。记者在招聘现场发现,除了一些大专院校的教师岗位要求硕士或博士文凭外,更多进场的用人单位对高级人才的理解与需求完全出乎人们意料,大
多数岗位要求的仅仅是大专以上学历,3年以上工作经验,这样的标准让那些刚刚走出十年寒窗的学子们大跌眼镜。观点争鸣:为文凭辩护
曾经的荣耀,今日的负累
小鲍在浙江大学建工学院读本科时,成绩名列全系前茅,并赢得了硕博连读的机会。当时的荣耀,现在却成了负累。小鲍一个月前参加了一场高级人才招聘会,结果受到这样的质疑--是不是只懂得纸上谈兵,不了解实际应用。
在一些用人单位看来,博士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会比较弱。在我看来,这是他们的误解。小鲍委屈地说,但是作为博士生,我觉得自己有的确必要增加实践机会,并在简历上突出表现出来。
有着类似遭遇的人不在少数。赵雅雯说,博士生就业面本身就比较窄,不是高校就是一些大企业的研发部门,自己想去的企业却声称不需要博士。此外,薪水也是个问题。读了博士就好比骑虎难下了。她说。
困惑的不仅是国产高学历毕业生,海龟(归)成海带(待)的故事也在上演。许多从国外学成回国的留学生身价一跌再跌,一些去年就学成回国的海归甚至至今未能就业。
毕业于英国鲁顿大学商学院的刘沛说,英国有些高校6、7月搞硕士毕业论文答辩,到8、9月,大批的中国留学生已不得不匆匆往回赶,时差还没倒好,就开始忙着制作简历。因为他们知道,海归这顶帽子,已不是名企的敲门砖、高薪的代名词,工作经验欠缺更是巨大的绊脚石。就业压力迫使他们放低身价,降低期望值,卖力地奔走于各招聘会。
不可否认,高学历仍然是当前人才市场上一块好用的名片。但由于知识结构、社会认同以及毕业生的观念、心态问题,加之就业信息不畅等原因,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岗位正成为高学历毕业生们的烦恼事。
天平的两端,一样的为难
衡量人才的标准应该是什么?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可谓是站在天平的两端,一样的为难。
曾经应用普遍而又操作简单的方法是,以职称和学历来划线。后来这种区分方法已被证实是狭隘的,它使得有操作本领却没有职称和学历的人无用武之地。然而,当经验至上流行,高学历毕业生们,却不得不开始感伤于无良木可栖了。
物以稀为贵,稀有的就是人才。王斌是杭州树人家园人才·教育超市的营业部主任,从事猎头服务和人才中介工作。他说,行行都能出状元,只要是行业内真正优秀、尖端的人才,能为企业、为社会创造丰厚的效益,就是高级人才。如果一个博士不能带来经济效益,那么就很难说他是高级人才。
谈及缺少经验带来的无奈,留学生刘沛说,自己在英国主修的是广告学,现在主要从事企划工作。面对一个企划案,我们更加注重的是把学过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不会考虑太多像企业成本或是人脉方面的问题,而国内有经验的员工则是用成本来制约以及运用他们丰富的人脉网。这一点,我确实比不上他们。
邱晓宇,一家房地产公司的副总,也认为海归没有绝对的竞争优势,他们不了解国情。国内和国外不同,中国人有自己的办事方式,海归在国外待过一段时间后,有了宽广的视野和先进的理念,但很多人不懂国内的人情观和办事方式。相对而言,我更喜欢用国内的毕业生。
应该说,用人单位的务实并不排斥文凭。英雄不问出处,市场检验人才的时代已然来临。对企业而言,关键还是要用市场机制的赛马形式,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
王斌说,比如留学生的确在专业知识和思考方法有其优势,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时也会占上风。但对于企业来说,更希望他们有在国外公司工作的经验,尤其是一些跨国大公司,能学习和感受到这些大公司的管理经验和模式,这样,他们的加盟才会有更多的意义。
零起点站位,多元化培养
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我国在校博士生数量已跃居世界前列,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目前全国在校博士生人数达12万多人。2001年,中国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是1.2万人,预计今年中国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将达到3万人,到2010年,将达到5万人。
按研究型、实践型等不同类型,对高学历学生进行多元化的培养不外是一条好的出路。
如何让博士生找到合适的位置、人尽其才,已成为紧迫的社会话题。有关人士认为,一方面,博士生们要进一步转变择业观念;另一方面,也需要社会各界包括学校也要为他们发挥才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高学历也有个零起点。王斌建议说,博士生也要踏踏实实地做事,不要好高骛远,要树立竞争的观念,一切要靠自己奋斗,此外还要学会做人,学会为人处事,为个人为社会创造效益。这就是高级人才该有的素质--立大志做小事,放低心态,平等竞争。
浙江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金海燕说,今年该校共有1100多名博士生毕业,其中去往高校、科研单位和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学生超过了70%。他说,从用人单位来看,看重工作经验是合理的。企业用人讲效益,希望新人能尽快上手,以尽可能降低自身的培训成本。但对高学历人员从事学术研究或在高校从事教学的话,就无所谓工作经验了。
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博士生学位就分两类:PHD(从事医理药理等研究)和MD(从事临床医学研究)。学校对前者主要进行研究能力的培养,将来主要从事病理和基础医学方面的研究,而对后者则侧重临床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在校期间,他们拥有很多临床实践的机会,未来的培养方向是高级的临床医生。
高校的培养模式对人才定位的影响显然是关键的。有关人士提出,按研究型、实践型等不同类型,对高学历学生进行多元化的培养不外是一条好的出路。当然,实践能力的培训是都需要的,比如对有意向从事高校教学工作的博士生来说,在校期间也应对他们提供教学能力的培训。
既懂理论,又有实践,如此秀外慧中,还会愁嫁才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