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调查
药厂放血李鬼上阵
药品降价中,各方面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然而,药品降价,真的就是患者买药的时候少出一点钱这么简单吗?在其背后却在进行着激烈的利益博弈。正如在采访中一位知情人说的那样,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如果不控制“地下操作”,降价的真正利益将被消弭于无形。
现象一
库存药差价
药厂无奈“大放血”
因为这次降价涉及的22种药品基本上是临床上使用较广的抗生素类药,占了各大医院抗菌素用药的“大头”。“这些药基本涵盖了我们医院的常用抗生素类药品。”省妇保院西药房的楼亚敏医生说。而市中医院有关人士介绍,此次降价药占了该院总抗菌素用药的60%。
既然是常用药,每个医院都会有一定的库存,药品高价进,低价出,这部分药品的差价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仅仅库存的药品的差价就达50万,更不用说降价后长期的利润降低了。”省人民医院药剂科的马主任说。而据市一医院药剂科孙主任说,降价后,市一医院库存药品差价达80万元。省肿瘤医院药剂科的陈斌医生也告诉记者:“虽然只有22种抗菌药降价,但差价保守估计也得在20万元以上。”
那么,这些药品差价由医院来承担吗?
“这么巨大的差价是不可能让医院承担的,再大的医院也无法一次性承受几十万元的损失。”下城区红十字会医院从事30多年药品采购的黄应永医生说,“现在损失基本都是让厂家来承担的。”
杭州两家最大医药公司之一“英特药业”的副经理吕宁证实了这样的说法:“库存药品损失不会由医院承担,无论是补偿差价还是退货,这些损失都由生产厂家来承担。”
“比如某种药医院当时进货价是30元,现在降价以后是16元,那么中间的14元就先由我们医药公司补贴给医院,最终由厂家掏腰包。”吕宁打了个比方说,“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向厂家按原价退货。”
10月10日是此次药品降价第一天,一批库存的“容大”(克林霉素磷酸酯片)药品就从某医院药房运走,它们将被运回生产厂家湖南九典制药有限公司。此次“容大”从20多元降到4.1元,降价幅度特别大,湖南九典制药有限公司只有接受退货。该公司发展部夏先生表示:“‘容大’确实是我们的主打产品,此次降价给我们带来极大压力,经营状况不容乐观。”
据记者了解,补差价或者退货的做法,早已在此前的10多次降价中形成了一个“惯例”。
“医院只需把库存报给医药公司,根据原价和现价的差距,医药公司会返回给我们差价的。”省肿瘤医院药剂科的一位医生说。在市二医院药剂科,记者也听到了类似说法:“医药公司会来向我们补差价,其他问题就由医药公司和药厂之间协商解决。”
光是补上目前这部分库存差价,就需要药厂“大出血”。那么药厂为何要当这个“冤大头”呢?记者联系了多家药厂的经销人员,他们都不愿意站出来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不过,私下里一位业内人士却一针见血地指出:因为药品竞争激烈,医院由许多同类替代性药品可供选择,生产厂家为了保证与医院的供货关系,无奈之下只能“自愿”作出“牺牲”。
而对于今后降价药品的流通,据记者了解,药厂将承担降价所带来的大部分“利润流失”,医药公司和医院、药店也会分别承担一些。吕宁说,对医药公司来讲,药品降价确实会压缩一部分利润空间,但厂家会保证,即使是最不赚钱的药品,也会保证医药公司药价3%至5%的基本利润空间。
现象二
低廉药退市
“李鬼”粉墨登场
此次药品降价的一个配套措施是,要求降价药品不得从医院消失,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一措施在操作中困难重重。
然而,一位市级医院的院长说,某些降价药品却还是有可能从药方上消失,因为当利润微薄时,生产厂家就会停产或者大量减产此种药品。
业内人士分析,此次降价的22种降价药品,根据生产厂家不同可以细分为400多个小品种,虽然都按照要求降价,但是降价比例有所不同,留存的利润空间也不一样。医院或者医药公司在一种价格低廉的药品因降价没利润后,就改用那些利润空间依然大的同类高价药来替代。
“英特药业”的副经理吕宁也向记者出示了一份清单:“这次调价以后,一些药厂由于某些降价药品利润空间过小,已经停产某些降价药品。”
记者看到这份清单里的药包括曲克芦丁注射液(5ml:0.15g)、卫起汀(0.15g冻干粉、600mg)、胸腺肽注射液(10ml:60mg、10ml:0.1g)、替硝唑片(0.5g*8片)、盐酸左氧氟沙星(5ml:0.3g)等共15种药品。
“这些药品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安徽、江苏,尤其以山东的最多,大部分厂家规模偏小,降价给厂家带来很大压力。”吕宁说,“不过我们及时调整了进货渠道,这几类药仍然可以从其他几家药厂进货,因此并不会造成短缺。”
据业内人士透露,药厂其实也有应对的办法,在停产某种药品之后,他们可能会想办法去申报另外一种类似药品,新药自然不在降价范围之内,只要销售渠道还在,让改头换面的“李鬼”重新堂而皇之地走进医院并不是难事。
对于一个普通患者来说,除了名字上的区别之外,也许这背后的故事,他们并不知道。但这种“李代桃僵”的做法,却在的的确确地消弭着药品降价给老百姓带来的切实利益。
视点现场
患者的“药篮子”轻了
药价真的降下来吗?
记者走访了浙一、市一、市二、省妇保、省人民医院等杭州10家医院后发现,这些医院都已经按规定开始执行新一轮药品降价。在浙一医院的查询系统里,记者看到所有涉及降价的药品都已经启用新的价格;在省妇保院、下城红十字会医院都用墙上公告、显示屏滚动等方式把药品的原价、现价标得一目了然。
有些医院也并没有明示药价,但在一些患者的收费明细单上,记者看到相关药品的价格已经实实在在地打了“折扣”。市一医院药剂师雷秀惠告诉记者,从10月10日零点起,该院的调价药品已经全线降价。“像湖南九典生产的150毫克盐酸克林霉素原价为37.2元,调价后仅为6.7元,差不多是降幅最大的药品。”
记者在各医院采访时发现,除了一些降价幅度大的药品,并没有出现药品销售大幅度波动的情况,大部分医院都表示“销售很平稳”。
市一医院药剂科主任孙国明告诉记者,降价后并没有出现哪种药品销量突然上升或者下降的现象,因为医生开处方还是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最适合的药来开的。据省人民医院药剂科吴医生介绍,由于国庆节前医院已经备货,做了充分的准备,降价短期内不会对医院的药品供应产生大的影响。
一些价格调整幅度较大的产品,也在降价第一天形成了一个销售高潮。如省妇保院的销售数据显示,平时每日大约出售23盒左右的洛奇胶囊,11号一天的销量几乎番了一翻,达到46盒。
视点访谈
降降流通环节
药价虚火
——访浙大药学院曾苏副院长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最关心的是降价降到了哪个环节。”刚看到药品降价消息时,浙江大学药学院的曾苏副院长这样说。
在曾苏看来,现在药品价格一降再降,但老百姓依旧感觉到“看病贵”,这主要是因为药品销售的中间环节比较多,一种药品出厂时价格可能并不高,但是到了病人手中却番了几倍的结果。药品流通的现状是,在竞争中大部分药厂的利润已经并不高,而真正占了药价大头的是流通环节的利润,流通渠道不降低其利润,药品降价还是不能真正有利老百姓。
“降价对老百姓而言,现在表面上是受益者。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曾苏院长对此还心存疑虑。他说:“要让百姓真正得实惠,关键是要看降价降到哪里了?”他认为,现在药品招标中,如果医院、流通领域不让利的话,就只能转加到制药企业身上。目前,我省医药生产企业的商业利润率只有0.7%。药厂的利润受到影响,难免会造成新药的科研开发的滞缓。
据曾苏院长介绍,严格来说,真正的新药开发一般需要10年的时间,但是,现在国内的制药企业往往因为利润过低、效益不佳,只能采取仿制等手段上马一些收效短平快的项目,而疗效好、难度高的药品却迟迟出不来。长期发展下去,反而对患者不利。
同时,曾苏认为,药品降价是医疗体制改革中一个难题,若单纯的以医院性质来看,我国的医院大部分都属于非盈利性的,应该不存在药品价格虚高的问题。然而,目前的状况是一个医院一年几十亿的收入,主要源于药品出售。有的医院可能会停止降价药品,而用其他利润高的同类药品替代,这种变通也减少了降价给患者带来的实惠。
因此,要使药品价格真正的合理下降,流通制度上要改,医疗制度上也要改,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该整个链条联动起来,系统改革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