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收到浙江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亲笔来信”,翻开“海盐腔”艺术馆陶维安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来自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的来往信件。从信中可看出,杨厅长对海盐县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保护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
陶维安收集整理“海盐腔”资料多年。他欣慰地告诉记者,“从1月份到现在,已经收到了143封有关‘海盐腔’的信件,有给‘海盐腔’的题词,有关心‘海盐腔’的专家、学者的论文。”
古老唱腔“外嫁”江西
陶维安告诉记者,“海盐腔”是失传300多年的明代南戏四大声腔———海盐腔、昆山腔、余姚腔、弋阳腔之首。继昆曲之后,我国部分专家正在申请联合国“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又一古老唱腔,虽然因其形成于海盐而得名,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和时代的变迁,目前全国唯一能用“海盐腔”演唱的专业剧团却在江西抚州,而“外嫁”江西的“海盐腔”早在清乾隆年间就在海盐湮灭无闻了。
据介绍,江西保留的“海盐腔”已经“入乡随俗”,添入了江西的地方曲音,剧团演员仍能表演的也只有部分“海盐腔”折子戏和部分曲目,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濒危现象仍严重威胁着“海盐腔”这个弥足珍贵的古老曲种。
由于海盐骚子书产生并盛行于“海盐腔”的故乡,而且其表演特色既有古老的唱腔音乐,又有说、白、表、唱等形式,还有生、旦、净、丑、末等角色,有关专家据此认为,海盐骚子书有“海盐腔”的遗音,与“海盐腔”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海盐县顺藤摸瓜,以此为突破口开始对海盐骚子书进行挖掘,还特别与江西的“海盐腔”研究学者和专家建立长期的联系。陶维安说,“海盐腔”在进一步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上有着足够的施展空间。
“遗音”首次回娘家
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对“海盐腔”的研究十分重视。1996年成立了“海盐腔”艺术馆筹备小组,政协主席袁世和亲自带领相关人员去江西调研“海盐腔”流入江西的历史状况,拜访了浙江、江西的戏曲专家,听取他们对“海盐腔”研究的意见和建议。全县花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收集、抢救、整理与“海盐腔”有关的资料,从民间收集了100余册原始手抄唱本和100余万字的口碑、录音资料,将会唱骚子的民间艺人20余位老人集中在一起,经过专家鉴定,剥离出唱曲中的“海盐腔”遗音,并组织召开过了我国首次“海盐腔”学术研讨会,邀请江西、湖南、上海、江苏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研究“海盐腔”的形成、发展、兴衰及其音乐特征。几百年来,对“海盐腔”的高度重视还是第一次,引起国内外专家的关注。
2002年南北湖旅游节期间,海盐县政府把目前全国唯一能用“海盐腔”演唱的专业剧团请来参加“2002年中国海盐南北湖旅游节”,使“海盐腔”第一次回到娘家。那天细雨纷纷,1500多名海盐人冒雨观看,竟无一人离场,那玉嗓珠喉、轻歌曼舞演绎出的《游园惊梦》,令海盐人如痴如醉,沉溺古腔神韵之中。目前,“海盐腔”艺术馆的筹建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列为省第一批抢救对象
据了解,“海盐腔”已被专家建议列为浙江省民间民族文化保护的第一批抢救对象。目前,“海盐腔”艺术馆筹备组已成为一个联络点,约稿、对外交流、收集历代、文章,编写成《海盐腔研究》,然后送到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学者手中。许多外地的学者听说后,还纷纷来信索取。有台湾学者、专家在收到此书后,还特地把自己在戏曲方面的研究专著邮寄过来,以作交流。
最近,一名研究“海盐腔”的江西学者用铅笔手写了整整34张方格子的曲谱寄过来,又陆续提供了近20篇有关“海盐腔”的研究文稿。“海盐腔”在江西最早发现和研究者之一肖洪专家也专门来信。他说,相信“海盐腔”研究事业一定会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