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好莱坞大片的冲击,也避开了贺岁片的轰炸,片方费尽心机地把档期安排在影片相对平淡的10月,但记录了上个世纪70年代记忆的国产片《向日葵》,仍然难博票房一笑。在不到10天的档期里,杭州只有不到150人观看了这部影片。
连续两天,杭州西湖影院因为没有观众,被迫取消了该片的放映场次;而明天,它就将结束仅仅9天的档期,冷清地告别观众。
记者采访了一些已经看过该片的观众,与票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几乎每个观众都说这是部好片子,大家或多或少,都被它拨动了心弦。
情节感人
一段30年前的集体记忆
杭州星光院线副总经理富海芳还清晰地记得,《向日葵》在院线看片会上放映时的情景:“当时,我们这些三四十岁的影院经理们坐在一块儿,看片的时候,场内安安静静的。一个温州影院的经理还掉泪了,他说自己亲身经历过影片里描述的上世纪70年代,影片勾起了很多尘封已久的记忆。”
看完《向日葵》,几乎所有影院经理都评价说,很耐看,蛮好看。
1973年出生的薛先生在一个周末的下午,走进了“庆春”。看完后,他很伤心地发了条短信给朋友:“我看了一部很好的影片,厅里却只有3个人。”他告诉记者,在这部影片中,他看到了几乎所有小时候玩过的游戏,他也经历了和主人公向阳一样的童年——被父母逼着学这学那,“那时,我不能体会父母的用心。现在,我也有了小孩,就特别能理解。”
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陈芳在看完后,就跟记者说了一句观后感:“看完这部电影,我只有一个想法:去看看我爸!”
票房凄惨
原因是缺乏商业元素
然而,这朵第六代新锐导演张杨精心“浇灌”的向日葵,还没有完全怒放,就遭到了市场的无情摧残。
杭州只有浙江庆春和杭州西湖两家影院放映了《向日葵》。在“庆春”,《向日葵》自本月18日上映以来,总共放映23场,观众人数仅为100人,票房在2000元左右。而另一家西湖则放映了9场,观众不到50人,票房仅为1000元。
影院经理们认为这部影片缺乏商业元素是导致票房失利的关键因素。
“它虽然在国外拿过奖,但还是缺乏可以炒作的商业元素。现在,电影院主流观众人群的欣赏口味大多偏向娱乐化影片。如何让这些观众对《向日葵》产生共鸣,我们找不到两者的契合点。”富海芳说。影片真正的目标观众是三四十岁人群,而这群人现在很少走进电影院。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影院经理明确表示,对于这种非商业影片,影院很难提起兴趣、花心思为它做宣传。“按我们以往的经验,这样的影片,我们投入十分,可能只能产生一分的票房。而商业大片,投入一分,可以达到10倍的票房效果。”出于商业的利益驱使,他们宁愿“抓大放小”。
上海联合院线副总经理吴鹤沪认为,《向日葵》的冷遇,实质上揭示了目前电影市场的一个悖论:影片不错,观众很少。
“近年来的国产低成本电影,影片内涵都十分考究。观众只要能坐下来看,就一定能感受到它的独特魅力。但这部分观众面实在狭窄。这是一部好看的电影,但不是一部好卖的电影。”吴鹤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