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教师可以在这所高校教书,也可以签约到别的高校教书,满一年还可以成为签约学校的专职教师。从下个学期开始,下沙14所高校的优秀教师将实现互聘,直接的受益者将是下沙高教园区的11.5万名学生。昨天下午,14所学校进行了互聘签约。
业内人士指出,在杭州推行中小学名校集团化、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后,下沙14所高校此举是我省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一个创新,它为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很好的途径,打破高校围墙将成为下一个教育制度创新热点。
优秀教师实现共享
下沙有7所本科院校、7所高职高专,全日制在校生已达11.5万名,专任教师近万名,开设了数千门课程,其中省级精品课程50门,省级重点本科专业31个。另外还拥有78个硕士授权学科,219个本科专业,171个专科专业。
按照《下沙高教园区教师互认管理暂行办法》,各个院校每年提供可输出的教师人数原则上不少于教师总数的1.5%,教师一般要求具有教授或副教授职称,或者教学效果特别优秀的讲师。
以往一些知名专家、学者、教授、诺贝尔奖得主到来,往往只能在个别学校举办一两场讲座,要形成一个长期的课程非常难。在下沙高教园区实行校际教师互聘后,学生听课将不用穿梭于下沙各高校之间,而且经常可以听国内、省内一流的教师上课;而教师也将拥有一个更广阔的教学平台,还可以从制度上保证正常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
高教航母呼之欲出
下沙高教园虽然拥有丰富的师资资源,但随着高校扩招,总体师资偏紧、总量不足的情况开始凸现,有些专业的教师出现短缺,而有些专业的教师则出现富余。况且高校发展普遍封闭运行,引进教师也是单独进行或者自行培养。实际上,对于省属院校来说,即使规模再大,势力再强,也难以单独建设一支学科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师资队伍,最后往往导致一方面各校仍嫌教师偏少,另一方面,教师资源在本校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14所高校学科专业各有特色和优势,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这也就意味着相对应的师资也具有互补性。此外,2003年以来,下沙14所高校有200门课程实行互选,参加学生20000多人次,已在教学资源共享上进行了有益探索。这些都为实现校际间教师互聘提供了前提条件。
据了解,实验室和实验教学以及图书馆信息共享等课题也已经进入探索实践阶段。此外,14所高校负责人表示,今后还将有更多的合作共享,也许不久的将来,下沙将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没有围墙的高教航母。
学校间将成立教师互聘协调小组和专门机构,组织各高校每学期定期在“下沙高教园区互聘教师信息管理平台”上发布“互聘教师供求信息”,通过双方协定后签约。
教师输入学校每课时报酬最低标准,教授100元,副教授80元,讲师60元。互聘教师实行政府补贴资助,每课时平均补贴暂定30元(教授40元,副教授30元,讲师20元),一年结算一次。教师除了上课拿课时费外,其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筹建实验室、带研究生、指导青年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等,工作量可折合成课时。
教师被其他学校聘用后,签约满一年,就可以算作输入方的专职教师,在申请博士点、硕士点以及教育评估时,该教师可以作为输入方教师资源。教师无论在哪个学校的工作业绩都将纳入本校年度考核、职称晋升、岗位定级等范围。
按照课题组的预算,本次互聘投入资金大约为50万元,而经过专家核算,14所高校可以节省至少8000万元的人力资源等投入。
浙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白同平:以前,几个学校虽说只是一墙之隔,但壁垒森严,教师不相往来,导致教育浪费。而下沙的14所学校都各具特色,这些特色资源完全可以共享,合理利用。
浙江财经学院院长王俊豪:校际教师互聘是新兴的高教园区教学资源共享的一个核心内容,也是我省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一个创新,全国还没有先例,今后很可能在全国产生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