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品牌的讨论从没像今天这样在浙商群体中发出如此强烈的共鸣;对于品牌的追逐也从没如今天这般成为浙江民营企业家的集体意志。为期一天半的第三届浙江·中国民营企业峰会今天落下帷幕,在这个以“品牌——引领民营经济新飞跃”为主题的峰会上,品牌成为人们提及最多的字眼,浙江的民营企业家们表现出了对品牌塑造的巨大热情。
应对品牌缺失:尽快探索创牌之路
峰会期间,浙江民营企业再次用实力使自己成了被荣誉光环笼罩的“主角”——在由权威机构评选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50强、中国民营企业最具品牌竞争潜力200家两份榜单中,浙江民营企业分别占据23席和37席,双双位居全国第一。
然而,在感受喜悦的同时,浙江的政府官员和民营企业家们却把眼光放得更远。在他们看来,尽管在与国内其他省份的横向比较中出尽了风头,但浙江民营企业的创牌之路还十分漫长。
省工商局透露的一组数据证实企业家们的“远虑”并非多余。目前,浙江每百人持有商标数已达3130件,但全省著名商标每2142家企业才持有一件,驰名商标更是少得可怜,平均每45400家企业才有一件。
“全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为2.7年,浙江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虽然长一些,但也只有7年。”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在谈及品牌这一话题时语气并不轻松。“品牌缺失正在成为阻挠浙江民营企业二次腾飞的‘绊脚石’。”郑宇民打比方说,品牌好比是民企的姓氏,而产品就好比是民企的“儿子”,民企如果没有自己的品牌,只做贴牌产品,时间一长企业就会断了“香火”。
著名品牌战略专家李光斗认为,浙江要形成品牌族群,必须提升品牌竞争力。在产品同质化的今天,品牌竞争力包含了企业在资源、技术、管理、营销、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是形成并实现企业可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
创牌路径选择:从打造创新能力开始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对企业家们的创牌雄心给予了充分的肯定:“20多年依靠贴牌生产所取得的快速发展为浙江民营企业积累了创牌所必须的物质基础,是时候创立品牌了。”
只是,如何创立品牌乃至运作品牌,从而塑造具有永续生命力的品牌,成了摆在企业家们眼前颇为棘手的难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迎秋认为,浙江民营企业创牌面临两大“软肋”:技术创新能力与技术投资不足;家族企业现代化水平不高。惟有改变这两大局面,才能为企业创牌扫清道路。
刘迎秋分析说,品牌竞争力的形成需要有清晰的产权制度和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作支撑,对于浙江的民营企业而言,产权不存在问题,但在企业治理结构方面,家族式企业亟需完成向现代化转变的过程,否则很难形成塑造品牌竞争力的良好环境。
中华商标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董葆林为企业支的“招”则十分具有现实意义,他认为,在选择做大与做强时,浙江民企不要急于做大,而要着力于做强,强未必表示企业规模很大,但至少可以做“专”,这样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从而提升品牌竞争力。
专家们还认为,在国际化过程中,浙江民企不仅要“走出去”,而且应该“走进去”、“走上去”,企业要进主流市场,销售主流产品,尽快使本企业品牌成为出口所在国的主流品牌。
而峰会期间最为主流的一个声音则是,企业品牌竞争力归根结底取决于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和核心技术的开发,取决于企业的产品质量。所以,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提高产品品质,是浙江民企创牌的根本着力点。
(本报杭州11月6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