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有意优化
然而温州民间金融的日渐式微,并不意味着它的消亡。
“温州的民间融资有它传统势力,由于银行业自身门槛较高等特点,民间金融不可能完全被取代。”温州市商业银行有关人士分析,虽然温州民间金融边缘化日趋明显,但温州本身具有的二元金融结构,即以现代银行业为主的现代金融部门和以合会、集资、民间借贷为主的传统金融市场并存状况,依然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据测算,目前温州民间借贷规模约410亿元,而2004年末的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为1534亿元,传统民间金融与现代金融的比例为20:80,而从全国的范围来看,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同期比例仅为5:95,温州民间金融比例仍远高于全国。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温州的货币结构中现金占比较高。截至2004年末,温州现金累计净投放830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1935亿元,两者比值为42.9%;而全国同期比为9%,温州同样远远高出。
由于温州民间融资的独特区域特点,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最近对民间金融市场情况和银行业进行了调研,以此为基础撰写的《区域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的比较研究》的报告也已经完成。
这份报告指出:“温州区域金融结构的关键性特征是突出的二元结构,纵观温州民间金融市场25年的发展脉络,民间金融市场正由持续、快速、活跃的发展转向增长放缓、停滞和在区域金融结构中的逐步边沿化。”
报告表示要改造和提升温州传统的民间金融市场,逐步消除金融结构的二元化。采取民间借贷契约的票据化、设立信贷组织和社区银行等方式,将民间金融市场纳入现代金融的范围之内,提高民间金融的规范化、组织化和机构化,使之成为现代金融的组成部分。
“正名”之路曲折
人行温州市中心支行此次报告,进一步显示出多年来游走于“黑白”地带之间的民间融资终被管理当局予以肯定。早在今年上半年,央行就对民间融资进行了“正面”的评价,称其“具有一定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减轻了中小民营企业对银行的信贷压力,转移和分散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央行为何要为民间融资“正名”?
如果仅以温州为例,答案似乎并不复杂。温州经济一直以传统产业为主,工业产值中高新产品产值占比仅5%。同时,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中小企业占99%;而且民营企业中家族企业约占78%。与此相对应,温州民间融资市场的借贷双方主要限于彼此熟悉的个人之间,融资范围狭小。央行曾经对6家温州企业历年来的融资情况做过一次取样调查,发现民间融资的信用就维系在企业主或法人代表个人信誉上。这意味着,民间融资随着企业主个人事业的代际转换,将缩减甚至终止。
与此同时,民间金融也是一把“双刃剑”。由于温州民间金融具有分散性的特点,组织化程度较低,难以形成较大的资金借贷规模。受此影响,温州企业只能选择设备少、投资小、上马快、易扩散、投资回收期短的“短平快”投资项目。这样一来,民间金融反过来又制约了温州经济的产业升级。
为解决这些矛盾,同时也为庞大的资金寻找合理去向,继央行为民间金融“正名”之后,今年8月初,温州市政府也在人行温州市中心支行积极推动下出台《关于加强民间融资管理的意见》,第一次用政府发文的形式“堵”、“疏”结合规范民间资本借贷。《意见》指出:“(地方政府)要有明确的政策与方式,鼓励、引导、吸纳及组织民间资本。”具体的措施包括,实行低门槛创业激励政策、降低投资创业者开业的初始条件、完善民间资金运营的服务体系,以及加强信息引导和投资中介服务等。
民间融资虽然是长期存在的金融现象,但一直来不被政府方面认可,相反还经常被认为具有“金融风险隐患”,此次作为中央银行的人民银行,在历经曲折之后首度对民间融资行为予以承认,这注定成为中国金融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笔。而市政府的《意见》,同样对资本雄厚的温州民间金融许下一个美好远景。
■相关链接
民间融资 四种类型
一是低利率的互助式借贷。温州企业的第一桶金往往得益于民间资本:大多数温州老板创业初本金有限,都是向亲友募资扩展业务的。
二是利率水平较高的信用借贷。温州是中国唯一一个设立民间利率监测点的试验区,温州已经成为中国利率改革的“晴雨表”。
三是不规范的中介借贷。温州地下钱庄和标会曾是地下金融市场的一大风景。参加这些民间借贷,利率低于一般银行利率,甚至有些借款不计息。这类组织显现出较大互助性。
四是变相的企业内部集资。温州企业多为家族和朋友合资企业,企业内部集资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