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05年11月6日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通过)
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是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规划。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意义十分重大。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
(1)“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基础。“十五”以来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效益农业成效显著,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全面加强,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力度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对外对内开放不断扩大,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文化大省建设扎实推进,教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十五”时期是我省综合实力提高较快、改革开放取得较大进展、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重大改善的时期。省委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把中央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与浙江实际紧密结合,作出了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决策部署,使之成为全省上下的自觉行动,形成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良好氛围。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
(2)“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各国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在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下,我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的互动明显增强。世界经济在保持持续增长的同时,围绕资源、技术、市场、人才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产业结构加速变动,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农村人口加速向城镇集聚,加快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的制约,人民币汇率变动和国际油价变化的影响加大,对我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社会结构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体制改革整体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对我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提高开放水平,增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战略全面实施,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趋势增强,特别是长三角区域合作与交流更加密切,对我省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区域竞争优势,拓展发展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明确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必须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努力破解资源环境的制约,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着力推进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破除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浙江新一轮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着力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积极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我们一定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紧迫感,紧紧抓住并充分运用重要战略机遇期和良好发展条件,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努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继续走在前列。
二、把深入实施“八八战略”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4)“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制定实施“十一五”规划,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坚持依法治省,扎实推进改革开放和统筹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步伐。
按照“立足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小康、继续走在前列”的总体要求,切实把握以下原则: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突出发展这个主题,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集中全省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进一步发挥八个方面的优势、推进八个方面的举措,是科学发展观在浙江的生动实践和具体体现。必须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把“五个统筹”的要求全面体现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去,推动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轨道。
——坚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的根本出路。要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加快推进科技进步,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培育自有品牌,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建设创新型社会。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资源和环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高效益、低消耗、少排放、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依靠改革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外经济合作与竞争。
——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大力营造支持和鼓励人们创新创业创造的社会氛围,切实关心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健全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成果。发展民主,推进法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依法妥善处理各类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5)“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总体目标是:力争到2010年全省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为提前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主要目标是:
——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降低消耗的基础上,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到2010年达到20000亿元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0000元左右,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更大进展。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和要素配置市场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更加繁荣,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再创我省体制机制和对外开放新优势。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居住、交通、生活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和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生活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生态省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争取下降15%左右,污染物排放强度逐步下降,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文化大省建设步伐加快,文明素质、文化精品、文化研究、文化保护、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传播、文化阵地、文化人才等“八项工程”扎实推进,科技强省、教育强省、人才强省、卫生强省、体育强省取得重大进展,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进一步提高。
——“法治浙江”建设成效明显,依法治省各项工作进一步落实,经济社会生活的法制环境不断完善,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治安状况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