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缺原因之二
成就感少前途不多
“很多时候,一个患者治疗结束,痊愈出院,也许他会对医生感谢连连,可对我们护士,有多少人说过一声真心的‘谢谢’呢?”这是采访中一位已经在一线干近十年的护士告诉记者的。
浙一医院的护士张晓倩也说:“很多时候,患者只认医生,不认护士。社会上很多人对我们不会像医生那样尊重的。”
“护士不就是量量体温、打针递药吗?不需要什么技术含量!”在浙一院的输液大厅里,一位病人这样对记者说。的确,目前对护士工作的社会认同较低。
记者甚至发现,在一些医院的介绍中,总会提到有多少高职称的医生,却很少提到护士这个组成部分。
“医生医术精湛,会成为专家,受人尊敬,可我们就算做了几十年的护士,就算评上了高职称,还不是要在一线。有人开玩笑说,我们的最高目标是成为护士长。看看现在医院中有多少领导是护士出身呢?几乎没有。当了护士有什么前途啊。”一位护士曾私下这样和记者说,话虽然有几分偏激,却代表了不少护士的想法,既然社会也不认可,也没有什么前途,又这么辛苦,何不换个岗位或者职业。
短缺原因之三
医院无奈控制数量
杭州市卫生局医政处的周华说出了另外一个护士短缺的重要原因:各个医院现在也讲投入产出,医疗设备上投入不能省,医生专家的报酬更是少不得。在资金并不充裕,或者“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只能在护理人员的人数规模上加以控制了。
目前,有的医院已经看到了这样做之后护士工作的过分繁重,不过他们解决的办法并不是大量增加护理人手,而是让医生分担一部分工作。
一位医生告诉记者,以前医生查完房后,只需要填好医嘱单,接下来电脑输入、核对等后续工作都是由护士完成的。而现在根据医院的新规定,所有医嘱都必须由医生自己开出,自己亲自输入系统,护士最后进行核准:“这样就给护士减轻了一定的压力,让他们腾出时间做其他事情。”
目前,杭城各家医院的医护比例基本都能达到我省的最低要求,不过也只能如此了。而且记者发现,医护比例分布上还呈现一个倒三角形:医院级别越高,护理人员相对越多,因为高等级医院接受的多是重危病人,护理上要求比较高。
护士上班踩着风火轮
早上7点25分,黄丽萍和几位同事准时踏出13楼的电梯。
这里是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大楼普外科的病区,大部分的病人已经醒了,病区里渐渐繁忙起来,病房的窗帘陆陆续续被拉开,早晨的几缕阳光投射在病房的地板上。护士们也进入紧张忙碌的一天。
从上午7点半正式上班开始,扎针、挂瓶、换瓶、拔针、测体温、量血压,根本没有歇过手。护士黄丽萍她不停地匆匆穿梭在护士站和病房之间。在短短10分钟,她换了4次盐水,帮2个病人准备消毒温度计的酒精,其间有3个家属前来询问问题,她还在长达50米的走廊上往返4次取药……
护士站里,护士长章磊玉也同样在忙碌着,这位有着25年工作经验的“老同志”开玩笑地说:“我们的护士都是踩着风火轮上班的。科室里一共24名医师,却只有14名护士,除了借用、休息,今天白天当班的是8名,住院病人53名,平均一人要负责7名病人,遇到手术病人多的时候,真是应付不过来。”
章护士长从1980年开始走上护士岗位,25年的一线工作让她对这个行业的酸甜苦辣身有感触:“一个字:累;还有一个字:忙。”
和25年前自己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比起来,章护士长更心疼起现在年轻护士。“病人太多,护士太少。”她给记者举了个例子,“现在平均一天40多个病人需要挂盐水,一个护士一天几乎要重复换盐水40多次,每次来回的走100米,单单这项工作,每天她们就得走近5公里。”
对此,护士黄丽萍有着自己的切身体会,“夜班一个人时,呼叫器不停在响,真希望自己多生出几双手。下班一个人骑车在路上,满耳朵都感觉是呼叫器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