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街区16.09万平方米的建筑物中,被拆除的建筑物寥寥无几,新规划建筑物分为保护、改善、重建、保留、整饬五大类,60%以上的古建筑保留了下来,34.8%重建的部分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原有的风貌,并与整个街区的风格相一致。同时,实施管线入地等基础配套工程,使居民生活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市委书记王永昌说,历史街区已破旧,影响了居民的居住条件,将它们夷为平地,另盖新楼,是最简便的做法。然而,街区是绍兴古城的文脉,拆掉了就等于断了文脉,只要这文脉一息尚存,我们就有责任救治,让它们复活。在街区保护中,民为风,建筑为貌,要体现古城的原生态风貌,两者缺一不可。缺少了老百姓,历史街区就缺少了魂。
这一思维方式,成为绍兴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古城保护一以贯之的理念。事实上,在为时五年的街区保护历程中,绍兴一直践行着这一理念。
将濒死的建筑物看作是文脉尚存的文化载体,不仅保留了八字桥历史街区,鲁迅故里、越子城、西小河、书圣故里等另外四片历史街区,都见证并诉说着绍兴古城保护的屐痕。
今年秋天,当上大路河沿、西小河等众多的民居修复即将完成的时分,意味着这项历史性的工程将以完美的方式划上句号。
在过去五年的保护历程中,无数的鲜花和掌声馈赠给了这座城市:2003年8月,仓桥直街获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今年,世界银行将4亿多元贷款注入绍兴,世行贷款用于古城保护,这在全国是首次;在众多有关古城保护研讨的重大场合,绍兴被应邀作典型发言。
聆听专家的声音,可以洞见绍兴古城保护所取得的价值。同济大学教授、名城保护资深专家阮仪三说,绍兴的历史街区保护留存了街区历史文化的原真性、整体性和生活的真实性,保持了历史街区独特的文化、精神和风貌。
城市,是谁的城市?无疑,居住其中的人最有发言权。去年,浙江大学200名学生的800份民意调查问卷表明,85%以上的街区居民对生活环境表示十分满意。
绍兴五年的古城保护历程,为中国古城保护提供了生动的注解,绍兴却再次以前行的姿态开始了新的探索。
2005年11月21日,市委书记王永昌调研古城保护工作,提出古城保护要从点线面层面上升到历史街区保护层面再上升到全城保护层面,整体推进古城保护工作。
“全城保护”,在这简单的四个字背后,不仅建立在绍兴过去五年古城保护的坚实基础上,更着眼于一座城市对将来的新审视。
全城保护:经济社会文化价值的回归
的确,在过去五年一系列变化的背后,让人解读出了太多意味深长的东西。
市文物局副局长高军说,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文化遗产的投入是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回报的投入,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遗产提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的功用,就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核心要素的培育,它不仅会影响生产力发展的速度,还会主导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和轨迹。
高军的话不难在鲁迅故里保护前后所折射的变化中得到佐证。从名人故居到名人故里,使鲁迅故里区域内的文物“大树”变成了文物“森林”;从小、散、多的人文景点到综合性的旅游景区,使鲁迅故里的年游客量从60万人次上升到100万人次,打造出了绍兴旅游的“月亮”;从功能单一的景点到展现鲁迅当年真实生活场景的景区,使每年有50万学生在“跟着课本游绍兴”中,获得了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在这些建筑空间里,承载了太多的历史、文化乃至经济的元素,”市名城办主任李波在宏观层面对古城保护解读出了两层意思:一是历史街区是绍兴不收门票的景点,是绍兴魅力城市的灵魂所在,也是优化投资环境的重要载体;古城保护,避免了从街区里繁衍出来的文化因为其消失而无处安放四处流浪,在街区建筑“外面小台门、里面大世界”的风格里,传递着绍兴人内敛务实、富而不露的性格,这也是我们今天尊重地域文化、传承人文精神、弘扬胆剑精神的载体。
的确,踩在2500年前先人夯实的土地上,遥想当年场景,我们感受到的是文明延续的脉动。绍兴古城保护正在寻找秩序和意义的过程中,已不再停留于对一座城市建筑空间表面的叙述,而是在崭新的触摸和阅读过程中,探寻和回答着更多鲜为人知的深层内涵。
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赋予城市文化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内涵,既在历史文化中挖掘现实价值,又在现代文化中注入传统精神,将传承历史文化与彰显现代文明相结合。
一切,都将在绍兴进一步破题。今天,当我们在收获众多赞许目光的古城保护之路上,依然清醒地走向古城保护的另一层面时,我们也将在未来赢得更多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