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外界对温州民间金融市场褒扬有加,但身为“局中人”的温州官方却“冷暖自知”。中国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日前出炉的一份研究报告披露,曾在温州民营经济发展中居功至伟的民间金融摇身一变,已成为掣肘该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因素。报告呼吁,应改造和提升温州传统的民间金融市场,“适当放弃对自发性金融结构变迁的迷信和依赖”,转而从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苏南模式”中汲取长处。
这份名为《区域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的比较研究———以温州、苏州为例》的报告,通过以温州和苏州为研究样本区域,首度详细揭示了温州草根金融的短板。据央行温州中心支行人士介绍,选择苏州为比较参照系,是因为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作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两大经济模式,发展路径迥异:前者发展初期主要依靠企业内源融资和民间金融市场,上世纪90年代后正规金融成功介入;后者发展前期主要依靠集体经济、基层政权与国家金融的合作,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大量引入外资。
报告显示,在两种模式的作用下,温州和苏州各自结出的果实反差强烈。苏州在原有的纺织、轻工工艺等制造业产业基础上,培育了IT产业、机电、生物医药、精细化工、家电和新材料等6大支柱产业,成为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制造业城市,且40%为高新技术产业;而温州支柱产业仍停留在鞋革、服装、工业电器、塑料制品、印刷等传统产业上,工业产值中高新产品产值占比仅5%。
温州的产业困境不言自明。对于成因,温州人行认为:“这种产业格局与区域金融结构不无关系”,特别是温州多年来民间金融所占份额较大、正规资本市场发展严重滞后的金融结构,“虽然在改革初期发挥了重要的金融深化作用,但到现在已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制约因素”。
该行进而对民间金融之于产业结构的影响进行了详细阐述。报告分析,温州民间金融具有分散性的特点,同时是一种组织化程度较低的金融形式,难以形成较大的资金借贷规模。受资金因素限制,温州企业只能选择设备少、投资小、上马快、投资回收期短的“短平快”投资项目,因此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场”的产业产出格局。而且,民间金融作为一种传统服务,很难提供产业技术创新投资所需的金融工具创新和大规模融资支持,影响了产业技术结构提升。
另一方面,温州官方在一些领域可以限制民间金融的进入,但一般不能直接引导后者的投向,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政府有产业升级的规划,却不掌握民间金融资源;而民间金融注重短期效益回报,往往并不按照政府规划投资产业升级项目,民间金融对产业升级的作用基本上是被动的。
相比之下,依靠“经济能人和政府资本、银行资本相结合模式”发展的苏州企业则不然,可以生产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更强的融资风险承受能力,并且苏州金融对产业发展表现出更强的供给引导性。
据此,温州人行认为,在民间金融市场的作用发挥极致之后,“温州倒应该向苏州模式汲取长处,适当放弃对自发性金融结构变迁的迷信和依赖,而加大强制性变迁的目标选择和引导力度”。
在报告中,温州人行课题组提出的具体建议是:改造和提升传统民间金融市场,逐步消除金融结构的二元化,采取如民间借贷契约的票据化、允许企业集团内部财务公司进行资金调剂和内部集资、设立信贷组织和社区银行等措施,提高民间金融的规范化、组织化和机构化,实现传统金融向现代金融并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