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民资丰沛,社会游资殷实,金融理财已成为居民一种自发的需求。老百姓的这一渴求与杭州银行一拍即合。近日,由浙江银监局主办,在杭商业银行共聚一堂,研讨银行理财大计。
在各家银行各抒己见中,银行理财的轮廓渐渐清晰:杭州藏富于民,理财产品扎堆,市场潜力巨大。然而,也有一些难以回避的话题若隐若现。久经沙场的商业银行在市民理财时代真正到来时,还是有点捉襟见肘。
杭州人有钱爱理财
杭州人“财商”较高,财富“嗅觉”灵敏,高收入人群覆盖面较广,银行理财市场潜力巨大,被各家银行公认。在长三角六大城市人均指标比较中,杭州人均存款、人均贷款、每个金融机构网点平均存款仅次于上海。目前,仅杭州拥有金融资产在50万元以上的人群数量,就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
收入与存款丰厚,促动着老百姓对银行理财的需求。各家银行纷纷出手,推出各种金融理财产品。今年,工行通过外汇理财产品“理财宝”业务,增加外汇存款1亿美元左右,并创造约192万元的中间业务收入。
理财供需有矛盾
面对老百姓理财热情,与潜在的市场牵引力,各家银行也打起理财产品的广告大战。一些银行仅外汇理财一项,一年半时间内,就推出了20多期。预期收益率也随着央行上调小额外币存款利率和汇率改革等因素,而水涨船高。
但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银行专家在研讨会上,对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也多有涉及。多与少的矛盾被推上前台:银行理财产品多,但是品种少;理财师多,但高素质的鲜见。
眼下,理财市场上的产品很多,一个接一个。然而,各类理财产品似乎仍然不能满足老百姓的理财需要。今年每期国债在杭开卖后,市民都排队争购。有些中老年投资者为购得国债,清晨五时到银行门口排队。动辄万元起步的人民币理财,也受到杭州人以争相购买的方式,加以追捧。
“引发理财投资的供需矛盾,其本质是投资渠道的缺失,产品种类不够丰富。”一家股份制银行理财师分析。17家银行的理财产品大类无外乎外汇理财产品、人民币理财产品、国债、信用卡理财,而在众多的理财产品中,凸显出各家银行雷同的标准化产品多,为分类人群量身定制的个性化产品少,单一性的产品多,综合性的产品少。
现实中,各家银行冠以“理财师”称呼的从业人员很多。事实上,银行理财专业人才资源显得不够充足。理财服务是一项高知识、高技术含量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一家股份制银行的理财师解释,除了专业,还要对市场变化有良好的洞察力、敏感度和判断力。以此要求,现在理财市场上的很多“理财师”,只能算是“理财工作人员”。真正的理财专家缺乏。此外,要具备专业理财师资格,自身个人信用记录是否良好也很重要。据专家估算,一个成熟的理财市场,至少要达到每3个家庭就拥有一个专业的金融理财师,中国金融理财师职业有20万人的缺口。杭州通过中国金融理财师认证的,也为数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