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我们都受益于这条河,我们有责任保护好它,为了这个目标,我们几个老人都愿作大运河上的一个纤夫。”
91岁的著名城市规划建筑专家郑孝燮,82岁的著名文物古建筑保护专家罗哲文及61岁的国家级铜建筑大师朱炳仁,联名向京杭大运河沿岸17座城市的市长呼吁:加快京杭大运河在申报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遗产领域的工作进程。
障碍:行政体制成运河申遗最大障碍
1985年,侯仁之、阳含熙、郑孝燮、罗哲文等四位全国政协委员提出了中国应该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此后20年,我国有31个项目名列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并有3项口述和非物质遗产列入了名录。
20年后的今天,当初提议的郑孝燮、罗哲文两位老人又将目光锁定在大运河,他们都对目前大运河沿岸由于行政区划而产生的保护与发展规划不一致甚至相左表示忧虑。
“沿岸的主要城市主管部门应该将申报自然文化遗产与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在一起通盘考虑。”专家们认为,只要方法正确,通过“申遗”,可有效地促进当地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可逐步形成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的文化与自然景观带。
前途: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率比较大
“以我们的经验来看,京杭大运河可是个无价之宝呀!沿岸的文化遗产内容令人目不暇接,如果再加上还未被发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就更令人兴奋。”
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是著名的长城保护专家,他认为:“如果将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相加,足可以与长城媲美。”
罗哲文坚信,京杭大运河“申遗“的成功率非常大,它是一个流动的、还活着的遗产。从这一点来说,它甚至仍还是个“孩子”。京杭运河的保护要考虑发展,在发展中重视保护,这才是提出运河申遗的目的。
“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京杭大运河的价值和风貌传承千万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断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郑孝燮老人认为,“运河‘申遗’应将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遗产同步规划。”
专家呼吁,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利用各自的优势,共同为大运河创造一些有应用价值、符合世界遗产保护要求的标志性建筑和艺术作品。这样的艺术作品可以放在北京,也可以在杭州落户,更可以在沿岸任何一个有代表意义的城市选择适当的位置。
京杭大运河流经城市图
|
制图 赵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