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阁主人范钦生前落寞,死后寂寞,可是作为我们后代,绝不应无所作为。”昨天,看了本报报道后,天一阁博物馆馆长虞浩旭约见记者,称明年就是范钦500周年诞辰,博物馆已准备了多个活动,纪念这位藏书家。
另外,记者从宁波市文化局和鄞州区政府了解到,范钦墓整治和公祭都在筹划中,但层层围裹的公墓,仍是一时难以解决的困局。
而宁波市民则是纷纷致电本报热线,表示愿意为保护宁波文化名人的墓地出钱出力,还有甬上的热心民间文保员“举报”其他的文化名人墓。
欲重走当年范钦“路”
作为一个学者,虞浩旭表示,了解天一阁,首先要了解他的主人,了解他的生平、人格和品德,这是天一阁建立和留存下来的基础,也是领略天一阁藏书精神的必要途径。
虞浩旭很自豪地说,作为一位藏书家,范钦为中国的藏书文化做出了很大贡献,他的“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等藏书理论,他的藏得住寂寞的藏书精神,他的“防火”等藏书策略,以及收藏地方志、登科录的藏书眼光,都值得后人好好研究。
为纪念范钦500周年的诞辰,天一阁博物馆明年将开展以研讨、陈列、展示和编辑四块内容为主的活动,范钦是系列活动中的轴心,他的著作《天一阁集》明年也将出版。“如果有可能的话,博物馆还会组织有关人员踏着范钦当年的足迹去考察。范钦各地为官的足迹,也是他读书、藏书的轨迹,沿着这400多年前的轨迹,走进范钦的心路历程。”
难解被公墓围裹的困局
昨天,宁波文化局有关人士表示,范钦墓整治和公祭都在筹划中,针对其墓已被公墓包围的现状,具体方案还在酝酿中。此外,因为此地靠近历史文化名村走马塘村,鄞州区政府也有过改善范钦墓周边环境的设想,让它成为一个文化景点,和走马塘串成一条游线。
鄞州区旅游局一位官员介绍说,走马塘村离范钦墓不过数里,素有“四明古郡,文献之邦,有江山之胜,水陆之饶”之称。村中明清古建筑众多,民风淳朴,文物古迹众多。自北宋至明清千年以来,这里陈氏家族中前后出过进士76名,任职地方官吏161人,被誉为“中国进士第一村”。
“茅山是块风水宝地,山上坟墓密密麻麻,因为是公墓,动迁非常难。”
名人墓地设计成自助游线路
范钦、全祖望、王应麟墓等乡贤大儒们,竟是如此的难得一见!昨天,民间文保员王重光先生介绍说,今年2月,他去拜谒世界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的作者王应麟墓,因为墓道周边的山口曾造有水库,水库报废干涸后,杂草丛生,几乎无路可通,他当时是砍出一条路才得以到达的。
为弥补这个遗憾,在王重光等人的奔走下,今年8月,在王应麟的出生地县学社区念书巷,树立了一块“宋硕儒王应麟故里碑”。
昨天,像王重光这样的热心市民,纷纷致电本报表示,宁波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本身就是一座天然的博物馆,每一条街、每一个地方都有故事,全社会应共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
鄞州区的一位陈先生还传真来一封材料,列举了东钱湖发现的近20座历代名人墓葬,它们分布在长乐里山、隐学山、福泉山、吉祥安乐山等山林的山谷间,其中史诏墓、史渐墓等8处墓道较完整。
王重光还表示,今年他打算出版一本叫《漫游四明》的书。他希望将“八百里四明大地”上的历史文化遗存等,设计成自助游线路,以方便人们寻访,其中名人墓葬,将是“宁波文化之旅”中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