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提到浙江,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富裕”、“浙商”、“长三角经济发动机之一”等等,然而,就在享受着这些荣誉的时候,面对新的发展期,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企业及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问题则早早摆上了管理层、浙企和学者的案头。昨天,由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科技厅及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浙江自主创新高峰论坛在杭举行。专程从北京赶来的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经济学家樊纲、省内一些重要部门的领导及阿里巴巴CEO马云等浙商,共同探讨“自主创新、科学发展”良策。
研究者之忧——
80%的利润让别人拿走了
高增长、低通胀、高效益,中国的经济形势似乎很乐观,但就在人们喜笑颜开之时,一个声音也在响起:“这样的好日子能持续多久?钢铁、水泥、房地产……这几年经济增长很多是以这种粗放式经营来实现,高投入还带来高能耗、高污染。”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起草者之一、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在作主题报告时说。
这些年红火的信息产业,80%的投资来自于外资,因为很多我们干不了;纺织业是浙江出口的拳头产品,可活是我们一手干的,贴的却是人家的牌子,80%的利润让别人拿走了。这样的“悖论”屡屡在浙江和全国的企业出现,郑新立说,很大原因就是没有核心技术。
“如果继续这样,快速增长就有可能走到尽头。”至于怎么办?郑新立说,得自主创新,得有自己的东西。这方面,海尔、华为、奇瑞QQ,不都顺利走出来了?
学者之论——
做不了“整车”创新,就做“零件”创新
“一说起自主创新,人们总是习惯性地把焦点放在高新技术领域,可传统企业一样要自主创新。”昨天,著名经济学家樊纲一开场就从撇清观念误区切入,心情如一下飞机就赶到会场般急切。
“中国有8亿农民,1亿做工程师、1亿做高新技术工人,剩下的怎么办?”“传统企业是解决三农问题、收入差距及创造就业岗位的安身立命之处。”抛出一连串的疑问,樊纲要表明的是:传统企业更要创新,因为中国当前还需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而且它还肩负高新产业所不能肩负之重责。
当传统产业的技术、产品、商业模式基本定型后,樊纲把它的创新称为瞄准“固定的靶子”。“那就可以较小的代价获取较高的技术,哪怕是一个小的创新,都有可能带来巨大的财富及市场效应。”
反复强调创新是个系统的全过程,樊纲还传授了针对企业创新的“捷径”:如果做不到整车创新,就可以做一个零件的创新,这在某个阶段同样具有很高价值;此外还可以学习“搭便车”,比如基础研究领域,虽然我们没有美国这样的资金投入和人才优势用于研究,但我们可消化吸收他们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最新研究成果,然后用于我们的应用技术研发。“能集中有限的钱,投入在刀刃上。”樊纲认为,这是适合中国目前大部分企业的“创新模式”,很多日本企业就一直这么做。
浙江大学副校长褚健指出,支撑当前浙江区域经济的,绝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要实现快速发展,中小企业不能一味停留在打价格战的“红海战略”,而要实行“蓝海战略”,要创造一个没有竞争的市场,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就是其中一种。
实践者之感——
创新需要持久的动力
反倾销、知识产权纠纷、标准之争、社会责任问题……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时,这些屡屡袭来的问题却弄得他们措手不及。“关键在于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论坛上,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深有感触地说,这些已严重影响到浙江企业的竞争力。
7年前,当B2B欧美模式风行的时候,马云却执意要创造自己的亚洲模式;当互联网还迷恋为大企业服务时,马云却已瞄准了国内广大成长中的中小企业……如今的阿里巴巴,在全世界拥有1200万家企业用户,总结10年的经历,马云只用了两个字:创新。
“创新有两大要诀:一个是想法要与众不同,另一个,创新需要持之以恒,要扛得住压力和诱惑。”马云的感同身受激起了很多浙商的共鸣。
事实上,这并不是浙商的第一次觉醒。“在资源、国际市场等种种要素制约下,浙商的转型非常迫切,尤其从传统的加工业转向先进制造业。”汪力成说,而出路则是自主创新。
这是对当前发展模式的巨大考验。不仅是简单的技术创新,生产技术、管理制度、产品、渠道都要创新;除了企业自身努力,政府相关部门也要营造出一种氛围,并在政策上有所体现。用汪力成的话说,创新,这是条非常艰辛又不得不走的路。比如明年,他们又做了一个大胆的突破,将主业转向医药,从贯通整个产业链入手,目标是整个全球市场。